前阵子百度帝吧针对“台独”在 Facebook 上展开爆吧,引发诸多讨论。有人认为爆吧是网络暴力,而且手段很“low”,他们感到义愤填膺;也有人认为这是用幽默娱乐的方式化解政治冲突,他们认为值得赞赏。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网民的种种特性,对之批判、阐释,但其实爆吧并非中国网民特有,大型匿名论坛大多都有爆吧。本次爆吧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是:大陆用户头一次接触到跨平台的爆吧,而且还是跨墙的。

再次介绍 4chan

我们网络世界颇为流行的 doge 表情,就是来源于美国两大著名论坛之间的一场爆吧。这场爆吧也与政治话题有关。

Reddit 素有“外国贴吧”之称,环境和百度贴吧很像。Reddit 有一个版面叫“Murica”,意识形态类似于中国的铁血论坛,集中了美国的一批极端爱国主义者,依照 knowyourmeme.com 的说法,是“extreme patriotism”。按照中国的语境,这个 Reddit/Murica 大概就可以翻译为“大美利坚吧”。‘Murica 就是 America 的一种口音较重的读法。

Reddit 是被 doge 爆吧的,主动的那一方来自 4chan。我在《对抗“伊斯兰国”:网络侠盗匿名者》一文中曾经介绍过 4chan,因为 4chan 是匿名者组织的起源地。4chan 起初分为 /a/ 和 /b/ 两个版块,/a/ 关于漫画,/b/ 关于非漫画的一切,后来又产生其他分支,其中 /b/ 版文化影响力最奇葩。/b/版又称 random 版,即“大杂烩”。很多人觉得百度爆吧的行为非常 low,是网民的下限,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那我只能说,这话恐怕不能成立,百度帝吧的本次爆吧,真实体现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气度。4chan/b/ 才是个真正可怕的地方,比《黑镜》第一季第一集可能还要夸张。

澎湃新闻郑怡雯曾写过一篇介绍 4chan 文化的文章:探秘“艳照门”泄露源4Chan:没有交集的人无法理解的文化,我摘取其中一些媒体评论如下:

/b/板块的存在,使得4chan被封为“互联网中的莫斯埃斯利酒馆(出自星球大战)”——即为“人性能堕落到多远的就多远,为求关注度而不断秀出下限, /b/ 版块的内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代杂志评论道:“ /b/ 里面的内容和高中生浴室里的闲谈一样猥琐,或者更像色情电话服务中的内容,这甚至会是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文章。”
“没长大的各种‘小畜生’仗着网站能完全匿名,变着花样地在这撒野。”——纽约观察报;
互联网的屁眼”——这是Encyclopedia Dramatica;
“恶心之至”——连线杂志。

还有他们捣过的蛋:

2008年时代杂志曾在网上发起当年最有影响力人物投票,4chan用户利用投票软件成功将4chan创始人刷上排名榜第一位…
谷歌每年会推出谷歌关键词搜索排行榜,通过4chan用户“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得某年排行榜上出现swastika(纳粹十字)、lol niggers(带有歧视性的黑人昵称)等关键词。
4chan用户喜爱在Twitter上发起“标签整人”运动。最近比较热门的就是 #leakforjlaw(与詹妮弗同在)的标签,他们尝试着推动Twitter女性用户支持詹妮弗的露点行动。
4chan还闹出过假新闻。2008年10月,4chan流出了苹果公司乔帮主的去世谣言,当时还真的让苹果公司股票急剧下跌。

起初,/b/还不算是如此没节操,也就是每周在这里贴贴猫咪图,但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用户就是一个个“人渣”,时代杂志曾报道称,这里的用户曾臆想出许多细节来恶搞一个真实自杀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幻想出的故事是,他因丢失一个 ipod 而伤心得自杀了,继而发展到在线下,不断在逝者的墓碑边放 ipod 然后拍照的恶搞行为,甚至还电话骚扰逝者的伤心父母;另外,一个 11 岁小女孩在她的视频中抱怨这一板块而被这里的用户持续骚扰。

他们连儿童都不放过,甚至包括死去的儿童!我还知道些更凶残的事:

  • 在推特上发起#CuttingForBieber 活动。当时贾斯汀·比伯疑似吸食大麻的照片曝光,4chan 诱导粉丝们自残求其戒毒。
  • 不少杀人之后的炫耀帖,比如自己和尸体的合照帖、藏尸地点竞猜帖。
  • 有人视频直播自杀。
  • 有枪手人发帖预告枪击案,说:“大伙儿如果住在西北地区,明天就别去上学了,不安全,明早我会发个直播帖。”第二天早晨就爆发了俄勒冈枪击案,13 人死亡。

这里有一部优酷视频介绍了一些 4chan/b/的恐怖帖子,部分与我提及的内容重复: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OTc3MDk1Ng==.html。

这种论坛在中国还不分分钟被政府取缔?经常看到国内批判网络暴民的文章,殊不知国内这些只能叫键盘侠,离真正的网络暴民差了十万八千里。早年猫扑还有一个版块叫“厕所”,神秘兮兮的,还要密码,其实里面无非是赏黄图猜番号,其乐融融,一片和谐。

摘取维基百科对/b/的部分介绍如下:

/b/版有一个“no rules”(没有规则)的方针:除了违法内容以外(如儿童色情物品和发垃圾邮件),什么都可以贴。 “no rules”方针所针对的也包括管理员的管理行为,也即用户亦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甚至没理由——被封禁。在一次《纽约时报》的采访中,moot(站长)表示:在/b/版中,“版民的力量在于:以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管理员只是担当平台提供者而已。

看起来简直是民主的楷模呢,法无禁止皆可为。问题是,那几个独裁的吧主是什么鬼?立法又在哪里?

未名 BBS 的法治范例

这里我就要转开笔提一提了,北京大学的未名 BBS 是法治 BBS 的典范。

未名 BBS 有一个仲裁版专门负责处理版务纠纷。首先,立法足够扎实,未名的版规写得都跟国家法律一样,条文层次分明,详细分析“罪行”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有“量刑”标准和幅度,有兜底条款,有给“修正案”留的窗口,“应该”“可以”等等术语都用得十分精确,给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司法制度也配套,成员遇到纠纷时可以向仲裁团提起上诉,纠纷各方陈述意见之后,三人组成的仲裁团会根据多数意见撰写判决,并附上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我看过辩论内容,就跟美国最高法院辩论似的,三位仲裁各自陈词,交锋辩论,用的都是法律术语和庭辩手法,最后投票。版主们并不都是法学生,但他们法律素养都非常高。仲裁版的帖子标题全都长“A 诉 B仲裁案结案”这个样子,阿西巴,不愧是北京大学,未名 BBS 的法治让我叹为观止。

这是最新一起案件的结案帖,2016 年 01 月 07 日结案的,大家可以一睹为快:http://bbs.pku.edu.cn/bbs/bbscon.php?board=Arbitration&file=Z.1452137971.A&num=9&attach=0&dig=13

从爆吧到黑客犯罪

话题回到 4chan/b/。4chan/b/的人肉搜索、网络骚扰、网络欺凌这条线逐渐深入发展,就形成了黑客组织,即匿名者。

4chan/b/成员喜欢 raid 别的平台。所谓 raid,就是国内的“爆吧”。raid 这个词用得更有戾气更残暴。raid 的方式,就是疯狂灌水使得对方瘫痪,这一方式进一步扩展,包括打骚扰电话,发垃圾邮件,给对方发送全黑的传真以消耗墨盒等等。再到最后一步,就是发起 DDOS 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使得对方网站瘫痪。DDOS 攻击的原理就是使用大量肉鸡访问目标网站,让对方服务器不堪重负而崩溃,原理和骚扰电话、爆吧发帖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技术更高级、后果更严重。到了 DDOS 这一步,就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行为。

4chan 产生匿名者,大致有这样的一条逻辑线索在。匿名者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与 4chan/b/一脉相承。

doge 事件

风靡全球的 doge 表情是怎么来的呢?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 doge 事件的当事双方。在墙外,跨平台爆吧也是不罕见的。当地时间 2013 年 8 月 26 日,不知道什么原因,4chan/b/看 reddit/Murica 那帮美利坚自干五不爽,抱着“去你妹的美利坚”的态度,在Murica 版上疯狂发一只柴犬的图。根据 dailydot 的报道,爆吧实际从 2013 年 8 月 25 日晚间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东部时间 26 日中午 12 点 15 分。doge 这一拼写是故意的错拼,其实就是 dog,这一拼法来自于 2005 年的一部网络动画 Homestar Runner。这只柴犬的形象也是随着那部动画逐渐在 reddit 和 tumblr 上流传的。

当地时间 8 月 26 日中午 12:30,reddit/Murica 方面开始删帖,爆吧大体结束。这件事就这么玩了。看起来有点不给力,但是 doge 这个表情从此红遍大洋两岸。

除 doge 之外,著名流行语 Nice boat,著名表达形式暴走漫画,也都是 4chan 带给我们的正面内容。

爆吧话题

中外爆吧都喜欢围绕着明星话题和政治话题展开。国内的李宇春吧当年参与了无数贴吧纠纷,而国外的 Taylor Swift 屡屡成为被曝的对象。这次的台独爆吧和 doge 的 Murica 爆吧则是针对政治话题。

同时具有明星和政治两重属性的话题就更容易爆了。例如本次周子瑜、黄安、罗志祥等一连串明星事件,又例如当年魔兽世界吧对阵 Super Junior 吧在哈韩议题下的 69 圣战,巨型战斗往往围绕着明星+政治话题展开。为什么爆吧总是围绕着政治和明星?政治和明星有哪些独特之处?我并没有想明白。

评价百度帝吧爆吧 Facebook 事件

看完这么多之后,再回头审视百度帝吧对 Facebook 的行动,就会切实地感受到美食、聊天、相亲是多么地礼貌、温暖、幽默,两岸网民的互动又多么能体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美德。很多人批判刷屏暴力,觉得把大陆人的脸都丢尽。但我想他们可能有点过于阳春白雪了,刷屏确实不好,甚至可以一路发展成黑客犯罪,但刷屏本身也没不好到哪去。

仅就爆吧而言,这次行动已经操作得足够好,当然,这背后一定有政府的默许和引导,尽量避免了糟糕的局面。爆吧本身在我看来并不尴尬,真让我感到尴尬的,是贴吧和 Facebook 间隔的那道墙,两岸人民鹊桥相聚,跨越政府设置的障碍为政府做事,这是多么有趣啊。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感谢刁伊依对本文的帮助。

本文第一节发表于 2014 年 10 月 01 日,于 2016 年 02 月 05 日完成全文。

网络上的 DVD 租赁店

小时候你们家有没有租过碟子?从小店铺那里租一张电影 VCD,一家人欢聚一个周末。光盘上通常会有很多划痕,需要机器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才能看。不然不仅屏幕卡顿,扬声器还会发出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惊悚声。现在这些店铺已经很难找到了,昨晚我逛街觅食,看到一家音乐 CD 店,也已经不再有出租服务。

Netflix 最早就是一个 DVD 租赁公司,不过它不是普通的小铺子。

美国有一家老牌电影出租店 Blockbuster,中文名百视达,连锁店遍布全美。出租内容有 VHS 录影带,也有 DVD 光盘。用户上班下班,走过路过,付订金租电影,看完了再还回来结账。它的规模很大,片库储藏也很丰富,是这个领域的霸主。

在那个.com 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新兴公司利用互联网成长起来,Netflix 就是其中一个。

Netflix 颠覆了这个行业。

Netflix 一家线下连锁店都没有,它就像是电影租赁界的亚马逊,是电子商务的先驱。Netflix 是一个活在网络上的公司。想要租 Netflix 的 DVD,用户首先要在它的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然后付费订阅它的服务。收费分几档,付的费用越高,你手头能同时持有的影片越多。举个例子,假如你买了同时持有 n 部电影那一档的服务,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心愿单,你可以把自己想看的电影全都写进去,Netflix 会把心愿单的前 n 部电影寄到你家里。当你把看完的影片寄回,它就会按照心愿单顺序继续给你寄新的影碟。费用是按月收的,只要你看得够快,一份价钱,一个月想看多少电影就可以。

Netflix 把碟片装在招牌式的红色信封中,人性化的是,它还会随信再寄一封回邮信封,用户可以把碟片放到回邮信封中寄回 Netflix 公司。这不仅仅是一个方便顾客的设定,更是一个高明的商业手段。DVD 机和 DVD 光碟是家庭客厅中的常见道具,当用户的家中有访客来访时,他们就很可能会看到被主人摆放在客厅的 Netflix 信封。当一个人在几个不同朋友的家中都看到这个耀眼的红色信封后,他很可能就会向朋友咨询有关事宜,成为 Netflix 的新用户。回邮信封这个给顾客提供体贴服务的道具,同时也成为了 Netflix 最好的广告。口耳相传的良好口碑超过一切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当用户在家庭情景中看到这个红色信封时,家庭的主人会成为最好的推销员,用户可以详尽地了解 Netflix 的工作流程和服务细节,他可以亲眼见证 Netflix 给主人带来的优秀体验。当他成为 Netflix 的新客户时,他已经了解 Netflix 的工作方式了,他会成为一个“熟客”,帮助 Netflix 高效完成交易。客户服务+商业广告+市场教育,完美的商业手段。

相对于线下 DVD 连锁出租店,Netflix 的优势太多。

  • 价格低廉。最低 9.99 美元就可以购买 Netflix 一个月的服务,想看多少电影都可以。用户如果去百视达租电影,每部电影视电影热门程度需要三到五美元。
  • 没有滞纳金。只要他的付费服务没有到期,Netflix 的用户永远都可以持有 n 部电影。百视达则不同,视具体情况,有的可以租 5 夜,有的可以租 24 小时,一旦过期再还,需要交滞纳金。
  • 影片资源丰富。不管百视达总的影片种类有多么丰富,每家线下连锁店能出租的影片总是有限的。Netflix 就没有这个问题,只要库存里有某部影片,就一定能寄给用户。在线商店的长尾服务总是要比线下好,如今这个规律依然普遍成立。
  • 方便。不需要去门店排队,不需要去门店还碟,不需要对着琳琅满目的货架仔细寻找、挑选。只需要键入影片名,搜索,下单,碟片就会寄到家里,看完之后只要投回邮筒,自己心愿单上的下一部影片就会寄来,完全自助、自动。
  • 经营成本低。Netflix 不需要支付线下的房租,不需要给每一家连锁店购买大量的碟片库存,不需要招聘大量的服务人员。Netflix只需要一些仓库、一些服务器、不多的员工,这就足够。
  • 易于管理。Netflix 不需要计较每一笔交易的订金、租金、出租时间、滞纳金,它只需要在 IT 后端上关注每位用户的租碟状态和心愿单。它也不必担心门店的失窃、员工的失控等问题,机构空前精简,管理空前简单。

如是,Netflix不断发展,百视达濒临倒闭。

Netflix 与电影出版商也达成了很好的默契。

对于当时的用户而言,Netflix 的一大特点就是片库完整。正如上文所述,在线商店的长尾服务总是要比线下好,用户总是能够在 Netflix 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小众电影。小众电影的院线收益是有限的,电影公司非常依赖其 DVD 收入来赚钱。

另一方面,热门大片的 DVD 价格高、需求量大,用户蜂拥租借,导致 Netflix 需要高价购买大量此类 DVD 以供出租,推高了 Netflix 的片库成本。

为此,Netflix 做出了一个精彩的决策:诱导用户租借小众电影。

Netflix 在自己的网站上重点推荐各种各样的小众电影而非热门电影,一来减少了自己的片库成本,二来帮助电影出版商解决了冷门电影的销售问题,三来让用户觉得自己的口味非常有格调。一石三鸟,各方都很满意,Netflix 获得巨大成功。

就这样,Netflix 成为了电影出版商的好朋友,成为了影评和片库都很完备的一家网络 DVD 超市。

从「在网络上租赁电影」到「在网络上播放视频」

由于技术的进步,Netflix 预见到了 DVD 的没落和流视频的兴起,走向了转型之路。

不过,流视频的发行方式和过去相比有一种颠覆:它不再依赖特定介质了。这对 Netflix 的业务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传统 DVD 租赁的版权逻辑

在网络时代之前,内容的传播一般要通过物理载体来实现。书籍依赖纸张,音乐依赖磁带和 CD,电影依赖录像带和 DVD。想要复制、出售内容,就必须复制、出售这些物理载体。出版商每出售一份物理载体,就会获得一份相应的收入。此后购买人虽然没有对于内容的任何权利,但是可以随意处分他手头的这一份载体。也就是说,购买人不能复制、发行他拿到的内容,但可以把他的这份物理载体出售、租赁给其他人。这个出售、租赁行为不侵犯版权,版权所有者无权过问。用户也可以反复使用他购买的载体,可以看一部电影无数遍,翻来覆去地看,不受任何限制,这与网络时代下的月费、年费会员是不同的。反复消费也不侵犯版权。

在这一情境下,版权所有者想要制裁盗版,只需针对市场上非自己生产的内容拷贝即可。这一做法较有可操作性,虽不能杜绝盗版,但长期运行至今,基本能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网络改变了这一切。

网络版权

网络最大的改变,就是使得内容不再依附于载体。随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不断演化,这一趋势很可能会逐渐加深。

在万物联网的世界,任何一台连接网络的终端都可以获取整个网络的内容。内容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任何设备。内容对于物理载体的依附被打破,关于内容的交易和管理再也不能围绕着物理载体进行。

对于电影而言,这种变化就是从 DVD 到流媒体。

本来,Netflix 从出版商那里买来的是物理 DVD 拷贝,就和我们普通用户买 DVD 一样,所有电影都能买,一定可以保证片源齐全。由于量大,Netflix 还能从出版商处享受优惠。又由于 Netflix 能吃掉那些销量不佳的小众电影,出版商还愿意给它更大一笔优惠。

现在情况变了,Netflix 提供的是流媒体服务,它必须向出版商购买电影的网络发行权,它必须一家一家地谈,买下所有电影的网络发行权,才能维持庞大的影片库。这是不现实的,且不谈成本问题,出版商也不愿意把所有影片的网络发行权都交给一个市场巨头打理,他们肯定希望能有 Netflix 的竞争对手来采购网络发行权,以保证自己产品的售价不太吃亏。甚至他们也可以自起炉灶搭建流媒体服务,自产自销。反正是新兴行业,大家都从头开始,凭什么要把网络发行权都卖给 Netflix 呢?

因此,Netflix 和出版商的美好默契不再,Netflix 的流媒体服务片源成了问题。

现在好多国外的网友们都在抱怨:Netflix 的片子越来越少了,价格还贵,我现在都用亚马逊和葫芦。

去年,Netflix 曾经上调了一次月费,结果股价应声暴跌四分之一。

做流媒体生意,片源和技术对于 Netflix 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它能够在新的领域击败新的竞争对手吗?

云计算

如今,Netflix 享有良好的技术口碑,他们在 GitHub 上贡献了大量源代码,建立了自己的开源软件中心

DVD 网络租赁服务和流媒体服务完全不同。

一个公司想要自己提供面向全美的视频流网络播放服务,就需要自己架设一张覆盖全美视频播放网络。这项任务的软件和硬件成本都是巨大的。

在 Netflix 公司发展租赁服务的早期,他们甚至在全美都只有一座仓库,来存储他们的 DVD 片源,后来也不过添加了寥寥几座。而建设全美视频网络是一件量级上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他们需要让网络节点覆盖全美,每一个节点都要装备强大的视频解码、编码计算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存储大量视频内容,还要保证足够的带宽。机房、电子设备、人力资源,无一不需要 Netflix 投入大量的成本。

但其实,建立一张全美视频播放网络是不必要的。美国早就有丰富的网络设施,谷歌、亚马逊、微软等都有成熟的全美网络,完全可以考虑利用现成的基础设施,就好比 Netflix 在提供 DVD 租赁服务时也会利用现成的邮政与快递公司。

于是,从 2009 年开始,Netflix 逐渐将其计算设施搬迁到 AWS 上。

AWS 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项高度可用的云计算服务,彻底升级了计算机行业的基础设施。

AWS 全称 Amazon Web Services,是亚马逊旗下的一项重要战略服务。名字挺土的,但是意义特别重大,价值难以估量。

本来,如果你想部署一个网站,或是提供一项网络服务,需要自己购置机房和带宽,自己配置机器,自己维护这些设备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基础要件都具备了,你才能够将你需要部署的内容放到机器里,为大家提供服务。亚马逊的云计算把基础部分的服务全部帮忙做了,你需要的仅仅是购买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然后把自己想要部署的内容放到亚马逊云计算平台上,它就能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租机房?不需要。买实体机器?不需要。安装操作系统?亚马逊直接向你提供操作系统镜像。至于全国或全球网络节点铺设、带宽分配,也用不着你操心了,只要购买亚马逊的相关服务,鼠标拖一拖就可以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些服务都很便宜!亚马逊本来是一个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在全球都购买了大量的计算设施,部署了大量计算资源。他们发现不少计算资源都是闲置的,可以开发云计算平台把这些计算资源租给别人使用,高效利用起来。这就是亚马逊云计算的开端。在云计算平台中,这些计算资源可以随时支取、随时释放,弹性使用,计时收费,效率比普通的计算环境高得多,价格也十分低廉。

Netflix 成为了亚马逊云计算的重要客户,开发并开源了一系列亚马逊云计算环境下的运营工具,为亚马逊云计算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声誉和社区口碑。计算机公司对于技术生态环境的话语权是相当重要的权力,可以主导技术的走向,吸引全球技术人员的贡献。Netflix 从一家 DVD 租赁商开始,一步步建起了自己的技术大厦。

Netflix VS 亚马逊 Prime Instant Video

Netflix 的计算设施基本都建立在亚马逊云服务之上,而亚马逊本身也是流视频服务的一大玩家。

亚马逊 Prime 服务计划是亚马逊美国的一项综合增值服务,包含很多具体内容。这里是官方介绍页面:http://www.amazon.com/Amazon-Prime-One-Year-Membership/dp/B00DBYBNEE,目前该服务售价为每年 99 美元。

亚马逊 Prime 服务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Prime Instant Video 计划正好和 Netflix 的拳头服务构成正面竞争。而且,Prime Instant Video 的节目内容比 Netflix 丰富得多,而 Prime Instant Video 还只是 Prime 计划的六分之一。

价格

Netflix 的价格是每月 7.9 美元,折合每年 95.8 美元,与 Prime 现在的年费 99 美元相当。但是,Prime 起初的年费其实是 79 美元,比 Netflix 便宜不少。而且,Prime Instant Video 只不过是 Prime 计划的六分之一。79 美元的价格可以说是白菜价了。2014 年后半段,Netflix 还试图将月费提高到 8.9-9.9 美元。由于市场压力,调价未能成功。

即便是目前的价格,亚马逊也占了绝对优势。

会员数

如今,Prime 计划在美国拥有 4000 万会员,Netflix 只拥有 3900 万。而 2014 年 9 月,Prime 计划在美国才只有 2900 万会员,发展速度可见一斑[3]。

片源

本文第二节提到,Netflix 公司在 DVD 租赁时代拥有大量小众片源,而且这一优势在流媒体时代消失殆尽。而当今拥有大量小众片源的,正是亚马逊。亚马逊就是一家大超市,而且这个超市还是网络版,货品比普通超市更多更全。很多小众 DVD 和流媒体内容都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

技术

本文第三节提到,Netflix 公司目前的业务托管在亚马逊云上,Netflix 对亚马逊云的掌控不可能超过亚马逊本身,亚马逊内部的实验产品也不一定会让 Netflix 使用。亚马逊本身是世界四大互联网巨头之一,技术雄厚,人才丰富,只要亚马逊充分重视流视频市场,Netflix 在流媒体技术上就很难与其竞争。但目前,Netflix 在视频领域非常专精,又有多年的积淀,技术钻研不落下风。而且 Netflix 与亚马逊云合作,为亚马逊云开发了很多工具、提出了很多改进,帮助亚马逊云从功能简陋的新生儿发展成如今的巨无霸,双方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Netflix 越来越强调自制剧,亚马逊化身大卖场,双方有错位竞争的可能,这种合作或许会长期维持下去。

Netflix VS Hulu

Hulu 有浓厚的中国背景,它的名字就是从中文“葫芦”而来,其中一个寓意就是“网站中尽为珍宝”,官网介绍中有更详细的解释。

Hulu 是影视内容商投资成立的新兴流媒体公司,其主要技术团队在中国,就在清华大学东门门外,距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咫尺之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子系、交叉信息研究院等有大量实验室位于信息技术大楼,此楼是这些院系师生的一个主要科研场所。

Hulu 选址于此,就在人才招聘方面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占据美国 90% 视频广告服务份额的 FreeWheel 公司,就是一家技术团队在北京,而服务对象为北美的成功典范。FreeWheel 的 CTO 于晶纯说:“在中国,优秀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非常高,所以我们的团队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而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实现,而且我们团队能力也大大超越了跟我们同期发展的美国公司。”[4]

在 Youtube 已大成气候的 2006-2007 年,影视剧内容厂商希望能够快速跟上互联网视频的脚步,因而成立了 Hulu,并从清华门口快速招揽人才。同样在 2007 年,Netflix 进军流媒体[5],FreeWheel 成立[6]。

价格

Hulu 收费服务的价格是每月 7.99 美元,但 Hulu 也可以免费使用。付费用户可以提前观看一些剧集;免费用户只能用电脑收看节目,而付费用户可以用包括电视、平板在内的所有设备。

会员数

截至 2015 年 4 月,Hulu 有超过 900 万付费用户。

片源

Hulu 最早是由 NBC 环球与新闻集团成立的。后来华特迪士尼加盟注资,而新闻集团拆分成新闻集团和 21 世纪福克斯,所以现在由 NBC 环球、21 世纪福克斯、华特迪士尼三家公司共同控股[7]。可以看到三家股东全都是传统内容生产商,而非互联网公司。作为影视剧公司的亲儿子,Hulu 在片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根本不需要像 Netflix 那样依靠制作精良的自制剧来打拼,它只要完善好自己的工程工作,其母公司就会为它输入源源不断的内容和广告商。除了母公司之外,同为内容生产商的 ABC、CBS、索尼影业、百代唱片、华纳唱片等等诸多大小公司也前来抱团。

Hulu 的片源比其他服务商总体上更新,体验更接近电视,适合第一时间追剧。它也和传统的有线电视网整合得很好,NBC、FOX、NBCU、ABC、FX 等等有限电视网的用户都可以通过 Hulu 收看电视网的内容。Hulu 是最像电视的网络流媒体服务商,这也与它的幕后背景相衬。

对于 Netflix 而言,Hulu 的诞生无疑是个糟糕的消息,本来它和电影电视公司都有很好的合作,帮助它们销售冷门 DVD。但在网络平台上,它们从经销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变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握有内容源的电影电视剧公司,自然会优先把内容交给亲儿子 Hulu,所以 Netflix 的内容资源大受限制。Hulu 可以即时播放新片,而 Netflix 拿到播放许可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Netflix 近年越来越重视自制剧,也制作出了一些品质优良的自制剧。他们现在以自制剧为招牌,既是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有被迫无奈的因素。

Netflix,Amazon,Hulu 三家片源对比:[8][9][10]

技术

不依赖第三方云平台,自研,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中国。

从平台到频道

Netflix 本是一家 DVD 分销商,它利用网络搭建了一个大型 DVD 消费平台,全美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消费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但现在 Netflix 已经成为了网络视频服务商,主要播放 Netflix 自制的内容,也包括数量有限的第三方影视剧。Netflix 已经与普通的网络电视台没有区别,它已然从一个影视剧租赁平台变成了一个网络视频频道。过去,它是影视剧公司的经销商;现在,它是影视剧公司的竞争对手。它已经不再拥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不能用自己的平台身份坐收佣金。它不得不和竞争对手一样,花大力气制作剧集、铺设网络、抢夺收视率。它的所作所为和那些已经投入网络市场的传统电影电视公司没有区别。本来,Netflix 是一家很新颖的公司,它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租碟体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提高了电影销售和消费的效率。但是,它现在已经和普通网络电视台所为没有不同,多他一家不多,少他一家不少。

但 Netflix 的这条转型之路是被迫的。Netflix 的兴起得益于网络发展,但网络发展也使得 DVD 市场消亡。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搭建网络租赁平台、创造崭新商业模式才变得可能;而又由于网速和带宽的增加,DVD 本身又被流媒体取代了,DVD 租赁平台无物可租。而网络视频的分享平台已经有 YouTube 牢牢占住。现在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Netflix 的 DVD 租赁业务只有那么短短几年的发展机遇,他们敏锐地把握住了。而且,Netflix 还很早就预见到 DVD 将被流媒体取代,所以主动走向转型之路,这在成名大企业中难能可贵。很多不能及时转型的企业都关门大吉,最近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和柯达。但是,Netflix 作为内容制作方面的新手,要如何在新的市场与老牌电影电视公司竞争呢?Netflix 与其他电影电视公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数据。

数据优势

2014 年,关于 Netflix 与“大数据”的话题在国内非常火爆,有一些流言说《纸牌屋》是通过“大数据”制作出来的剧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在第一章提到过,Netflix 的 DVD 租赁业务一大特点就是品类齐全,各式影片应有尽有。在 Netflix 的 DVD 租赁平台里,储存了海量的影片信息和用户对这些影片的评分信息。从这些数据中 Netflix 可以推断特定用户的兴趣爱好、用户普遍的兴趣爱好、热门电影的特征等等信息。早在 1997 年 Netflix 成立的时候,Netflix 就引入了推荐引擎这一技术,比亚马逊还早。推荐引擎可以帮助他们把小众电影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用户在登录 Netflix 的时候可以得到系统的推荐。2006 年,Netflix 举办了百万美金的悬赏比赛 Netflix Prize,公开向社会征集推荐算法。

进入流媒体时代之后,Netflix 收集的数据更多了,除了用户习惯与偏好外,它还详细记录了用户看一集电视剧花多少时间、一晚上看多少集电视剧等等。根据这些收集到的数据,截至 2014 年初,Netflix 内部已经将影视剧分成了近 8 万个不同的类别[10]。

这些数据对于推荐引擎的性能很有帮助,但并不能自己编剧、生成剧情。除了服务于推荐引擎之外,这些数据主要用来帮助 Netflix 采购剧集、挑选导演和演员等等。在《纸牌屋》案例中,按照公开的说法,Netflix 公司一个情节也没看,一点市场测试都没做,就拍板要拍这部剧,因为他们的预测系统认为这部剧会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11]至于这部剧本身,则完全是由人而非机器创作的。[12]

本文第二节提到,在流媒体时代,Netflix 的内容采购成本陡增。由于预测系统的辅助,他们可以保证购买的剧作物有所值,把钱花在刀刃上。数据是 Netflix 领先同行的优势,也可以用来化解他们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一些劣势。

很多内容生产商自己也希望能拥有大量数据,掌控用户信息。随着数据价值越来越高,内容生产商不希望自己产品的消费数据都被 Netflix 拿走,至少他们希望能够分享这些用户信息。而 Netflix 则从商业竞争和隐私保护角度都不愿意给出数据。所以有的内容生产商不愿意销售内容给 Netflix,这也影响到了 Netflix 的片源。

同时,外国政府也不希望 Netflix 掌握本国观众的信息,监管部门要求 Netflix 提供数据,或者禁止 Netflix 将本国用户的数据存储在境外。加拿大与 Netflix 的矛盾就是一个典型,赫芬顿邮报甚至为此开拓了一个专题:Crtc Netflix。Netflix 至今没有进入中国,也与中国对监管的高要求有关。

简而言之,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和外国政府不能容忍 Netflix 独吞数据的行为,所以数据既是 Netflix 领先于同行的优势,也是 Netflix 的烫手山芋。

频道局限

在 Netflix 由平台退化到频道之后,它就没有 DVD 租赁时代稳定的长尾收入了。现在它非常依赖爆款,如果自己的主打剧作不能击败其他电视台,则收入就会大受影响。在频道竞争中,Netflix 没有内容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但有数据优势。不过这个数据优势在亚马逊和葫芦面前能维持多久还要打个问号,因为亚马逊有几乎全美家庭的消费数据而葫芦有大部分主流电视网的消费数据。Netflix 在电影行业积累的细致的垂直数据能不能比亚马逊和葫芦的数据更有作用,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用户提到 Netflix,想到的不是逛街找剧,而是它最近又播放了什么火爆剧集,用户在 Netflix 上追剧式的观看方法已经和对待数字电视频道的态度没有区别。截至目前,Netflix 的推荐引擎仍然是体验最好的,但 Netflix 的地位如果从平台降格为频道,则推荐引擎的意义也就不如从前了。过去人们在 Netflix 上租借 DVD,首页上的推荐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寻找钟爱的小众电影,这既提高了用户观影的优越感与满足感,又帮出版商销售了小众电影,还能优化 Netflix 的片源结构并且使得 Netflix 不用购买更多昂贵的热门影片 DVD,既节约成本又能和上流厂商处好关系。但作为流媒体的 Netflix 公司,最吸引用户的是它的爆款自制剧而非小众广泛的各类影片,因此推荐引擎的作用就低了很多,而且 Netflix 电子片库里也没有太多小众内容可供推荐。不过,良好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依然很重要,它对用户体验很有帮助,有助于提升 Netflix 的品牌价值。推荐引擎对于优化片库结构的帮助没有了,但对优化用户体验的意义依然存在。此外积累的数据除了驱动推荐引擎也有新用途,即上文提到过的指导剧作购买、预测爆款剧集。

虽然 Netflix 的知名度火爆上升,一时风头无二,甚至一度占据了全美网络流量的 35%,比 YouTube 还要多 20%[11][13]。“Netflix and chill”已经成为男生邀请女生共度良宵的通用暗语。但是,那个有着精彩商业模式的 Netflix 平台已经死了,现在的这个 Netflix,是一家火爆的网络电视台,它需要不断生产出爆款内容才能维持今日的地位。它已经遇到了危险,现在,“Hulu and hang”也挺流行的,这或许可以说明,好些姑娘对 Netflix 已经没那么感冒。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提出了很多创见,但也有很多地方非常荒谬。

例如,在 Hybrid Energy 一章中,麦克卢汉说核聚变氢弹比核裂变原子弹威力大,这印证了聚合的能量大于分裂,因而媒介聚合的影响要高于媒介分裂。此论断和周小平、崔永元一个级别,这样的论断在书中到处都是,看起来与巫术无异,我在豆瓣上也看到了一些类似评价。

氢弹比原子弹威力大,只是因为重氢聚变释放的能量比铀裂变的能量大,与聚变、裂变本身的形式没有关系。我们也能找到很多分裂比聚合释放更多能量的情况,例如原子弹的威力大于煤炭燃烧的威力,而煤炭燃烧是碳和氧的化合反应。退一步,即便裂变、聚变的形式与释放能量的量级有关系,也不能印证与它无关的另一个现象。比如不能说水一定往低处流印证了人一定会往低处堕落。

术业有专攻

从特定现象中通过思辨抽象出规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首先要求特定现象和事实准确,其次要求抽象出规律的过程要合理。《理解媒介》没有做到这两点。相反,它讲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并将其盲目推演到其他领域。

首先,麦克卢汉采信的很多“事实”是不成立的。麦克卢汉将很多他认知中其他领域的原理及现象作为自己论证的论据。但术业有专攻,其实这些领域的原理及现象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所谓“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他拿这些内容做论据的时候,前提事实就已经错误了。

其次,论证方法有很多基于异想天开的脑补。认可现代科学的人不会因为接纳奇点大爆炸的宇宙诞生假说而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只是作为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而不再能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统一起来,我们明确知道物理规律与生活的其他方面无关。但麦克卢汉的作品不是这样,它牵强附会地把物理规律和他的理论连在一起,不放过一丝一毫机会用毫不相关的论据(可能还是错误的)来附会自己的理论,就像从量子力学现象中探索到佛教的奥秘一样。

偏见

在 Hybrid Energy 一章中,他说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口语文化,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书面印刷文化。进而又说书面文化向“落后”地区传播,与当地的口语文化杂交融合,在社会结构中产生彻底的大爆炸。他说这个文化传播、爆炸的过程就是“西化”。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落后”地区,包括中国、印度、非洲(原文顺序如此)。

首先,我们从直观上就能看到象形文字的书面因素大于字母文字,而字母文字的声音因素大于象形文字,为什么说象形文字是口语文化而字母文字是书面文化呢?其次,印刷术对社会产生大规模作用,最早正是出现在中国唐朝。印刷尤其有利于宗教经典的传播,唐代佛教发展与佛经的普及正是一例,另一方面,僧侣对印刷术技术的改进和传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直达欧洲,按照麦克卢汉的逻辑,这个过程大概可以称之为“东化”。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作品拓本、印本的流行,可以证明中国早已进入书面文化的阶段,与“西化”无关。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缺乏事实调研,只是自己的空想。

如果没有强烈的偏见,麦克卢汉至少会把《理解媒介》中涉及的各科知识考证一番,即便还是坚持自己的论点,也会做出更详细的论证,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妄想与脑补。偏见会影响他论述的质量,也会影响他观念的普适性。这都是在阅读本书时需要警觉的。

亮点

个人认为《理解媒介》全书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在第 1 章和第 4 章,分别讲“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自恋”、“麻木”,包含了很多精彩内容,其中尤以“媒介即信息”著名。“媒介即信息”是对旧有媒体观念的反思。过去,人们更乐意把媒体内容和媒体形式分离开来,独立分析。麦克卢汉提出,传播形式也承载了很多内容,也影响了传播的内容,与内容不能分离看待,而是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比如说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介”传播会产生不同效果。比如说印刷体文字是内容的媒介,但网页又是文字的媒介,那么网页上的一篇文章究竟是内容还是媒介呢?将媒介与内容分离,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除了“媒介即信息”之外,书中还介绍了媒介与人的延伸、电子时代与机械时代的异同、自恋、麻木、截断,这些论述讲了媒体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内容在我看来还都很新颖。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内含大量剧透。

《原力觉醒》到处都有向正史三部曲致敬的情节。这里的正史三部曲,是指《星球大战IV》《星球大战V》《星球大战VI》,即《星战》系列前三部电影,放映于上世纪 70 80 年代。《星战》的标题编号和放映时间不匹配,建议大家按照放映顺序而非标题顺序观看。否则,看完 21 世纪的 II III,再去看 70 年代的 IV,其视觉特效的落差会让人很难受。但《星战IV》的特效已经足够好了,我看的时候根本不相信那是 70 年代的作品。卢卡斯为了制作《星战》,专门开设了许多新公司,其中听觉特效公司叫做天行者音效,视觉特效公司叫做工业光魔。《星战IV》引入了很多影史上首次使用的拍摄技术,视觉效果和生产效率都高出同时代作品一截;《星战V》是史上第一部完全数字化的电影;《星战VI》完全在室内拍摄,所有宏伟的楼、船、山、海、星都由后期合成。《星战》是电影工业的先锋,而且剧情还颇为可看,创造了一个斑斓的未来世界。

我整理了《星球大战VII》一些有趣的剧情。

  1. 《星战VII》中芬恩的编号是 FN-2187,在《星战IV》中,关押莉亚公主牢房号码就是 2187。2187 源自加拿大纪录片《21-87》,是一部对卢卡斯影响较深的影片。2187 这个编号对于芬恩来说,也和牢房无异。

  2. 《星战IV》中,莉亚公主携带死星的设计图被捕,情急之下她把设计图放入机器人 R2-D2 中。《星战VII》也是一样,波·达默龙情急之中把天行者地图放入BB-8。

  3. 《星战IV》中,R2-D2 辗转落入一个沙漠星球塔图因,与卢克·天行者相遇。《星战VII》中,BB-8 落入沙漠星球贾库,与雷伊相遇。

  4. 《星战IV》中,欧比旺·肯诺比和卢克·天行者正是搭乘汉·索罗的千年隼离开塔图因的,《星战VII》中雷伊与芬恩也是搭乘千年隼离开贾库。

  5. 《星战VII》中,汉·索罗在千年隼离开贾库的过程中对雷伊说“关于原力的一切都是真的,我本来也以为那只是传说”,这说的正是《星战IV》中的故事。当时欧比旺·肯诺比就是在千年隼离开塔图因的航程中训练卢克·天行者使用原力,汉·索罗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感到震惊。

  6. 《星战VII》中玛兹·卡塔纳经营的补给站很像《星战IV》中塔图因星球上的酒吧,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外星人、间谍、黑色交易,活泼而又危机四伏。

  7. 《星战VII》中汉·索罗的儿子叫本,欧比旺·肯诺比隐居在塔图因时正巧也化名为本。

  8. 正传三部曲中卢克·天行者的父亲阿纳金·天行者受到黑暗的诱导,成为了西斯武士达斯·维达。《星战VI》里两人最终在一个空旷的建筑体内部相遇,帕尔帕庭皇帝鼓动卢克·天行者弑父,希望借此将卢克引入黑暗面。但卢克不愿意杀死自己的父亲达斯·维达,于是帕尔帕庭开始用原力闪电折磨卢克。达斯·维达在旁看到儿子承受折磨,受到亲情的鼓舞,反戈杀死了帕尔帕庭,然后因为放弃了黑暗的原力而身死。在《星战VII》中,同样有这样一幕父子梗,汉·索罗与凯洛·伦,然而结局不同。

  9. 《星战VII》和《星战IV》《星战VI》一样,都出现了死星,只不过这次换了个名字。同样都有进入死星内部摧毁死星的剧情,也有和死星II一样登陆之后摧毁护盾的剧情。

  10. 蕾伊在敌方基地控制别人为自己打开枷锁,操纵原力四处穿梭,很像欧比旺·肯诺比在《星战IV》中的作为。当时千年隼被帝国军舰的牵引光束捕获,欧比旺进入帝国军舰,操纵原力四处穿梭,关闭了牵引光束,卢克·天行者等人则去 2187 牢房救出莉亚公主。正当大家准备搭乘千年隼逃离时,达斯·维达赶来拦截。欧比旺为了掩护千年隼逃脱而与达斯·维达激战,最终在卢克·天行者的面前被维达杀死。当时卢克还不知道维达是他的父亲,欧比旺生前只告诉他阿纳金·天行者是战友,维达是敌人。欧比旺说,阿纳金是被维达杀死的。

  11. 蕾伊很有可能是卢克·天行者的女儿,如果这样的话她和凯洛·伦可能有兄妹梗。在正传中,卢克·天行者和莉亚公主就是孪生姐弟,他们都是阿纳金·天行者的孩子。

  12. 蕾伊在幻象中看到卢克·天行者说:“原力,我有我爸有我姐有你也有”,应该是指蕾伊也有,他们很可能是一家人。

  13. 蕾伊极为擅长飞行,这是天行者家族的特长。

  14. 凯洛·伦提取出蕾伊的梦境,蕾伊梦到一片海和一座岛,那就是她最后找到卢克·天行者的地方。

如此多的类似情节,让我有重温旧梦之感,或许“重温旧梦”比原名“原力觉醒”更能描述老粉丝的心境。我想向大家推荐前六部,前六部的外星生物、未来机械、绝地武士角色更多,戏份更足,整个故事想象力更强。

《星战》对未来有很真实而瑰丽的想象,剧中的未来飞船也会坑坑洼洼,金属也会有锈迹,种种做旧的处理让《星战》的未来世界非常有真实感。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乔治·卢卡斯怎么也没能在 70 年代预见到触摸屏的发明。所有的飞船都是靠按钮和拉杆操作的,我每次看到这些机械玩意儿,心里就暗暗地发笑。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11 月 16 日,全世界最大的黑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发布视频,宣布向“伊斯兰国”宣战,称“将会发起有史以来最大的行动”,他们称为“巴黎行动(Operation Paris, #OpParis)”。

截至北京时间 11 月 21 日 18:30,匿名者声称他们发起的“巴黎行动”已经夺取了 8250 个“伊斯兰国”成员的 Twitter 账户,该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中。

这不是匿名者第一次对“伊斯兰国”宣战,早在巴黎《查理周刊》事件后,匿名者就向“伊斯兰国”宣战,并且锁定了超过 1000 个和“伊斯兰国”有关的 Twitter 账号、Facebook 页面、独立网站。

匿名者 V.S 伊斯兰国:ISIS酱,伊斯兰国应有的模样

匿名者是一个松散的去中心化组织,没有领导核心,也没有官方 Twitter。任何人都可以自称属于匿名者并发起行动,所以他们的成员可能自发地多次宣战,也可能在行为上有冲突。事实上,《查理周刊》事件以后,他们已经对“伊斯兰国”宣战。早在 2014 年 6 月,匿名者就发起了“‘伊斯兰国’冻结行动(Operation Ice ISIS)”,他们在视频中称:“我们的荣誉守则促使我们要保护这些手无寸铁的人们,无论是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同时警告了一些支持“伊斯兰国”的国家和组织、以及“以安全或民主的名义支持军火商”发动战争的美国。

“伊斯兰国”非常懂得使用现代工具。他们的领导人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很活跃,有大量的账号参与宣传攻势,发布图片和视频,煽动西方世界的信徒们参与圣战。除此之外,他们还使用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Telegram,Dropbox,Youtube等等,我们用的网络工具他们都会用。他们还研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网络游戏,有自己的现代杂志。他们制作的视频非常精良,可以看出导演、编剧、摄像都很专业。他们甚至还有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制造销售“伊斯兰国”的周边,比如卫衣、手办、T恤。

本文发表于清新时报,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片段。

主人项羽、项伯坐在西侧,主人的长辈范增坐在北侧,主客刘邦坐在南侧,陪客张良坐在东侧。

我的外公外婆与两位舅舅住在一起。从小到大,每次去舅舅家吃饭,都是这么坐的:主人舅舅舅妈坐在西侧,外公外婆坐在北侧,爸爸妈妈坐在南侧,另一位舅舅与另一位舅妈坐在东侧,共一张八仙桌。大家都很讲究坐法,如果有人恰巧不在家,则上桌人员要调整,也都有一定之规。

读史的时候才惊觉,这种坐法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竟然没变过。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RSS 的定义

我看到国内经常将 RSS 译作“简易信息聚合”,一些学术论文也如此处理,这不正确。

RSS 的本意是 RDF Site Summary,后来被解读为 Rich Site Summary,现在通常叫做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从字面看,“简易信息聚合”应该是从“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翻译而来。然而 Syndication 在这里并不能译作”聚合“,应当译作”分发“”发行“才是。

Syndication 常见的意思是”财团“”企业联合组织“。在新闻领域中,它另有内涵,下引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解释:

VERB 把(新闻或电视节目)同时出售给多家媒体(供其发表或播放)
When newspaper articles or television programmes are syndicated, they are sold to several different newspapers or television stations, who then publish the articles or broadcast the programmes.

例句:

Today his programme is syndicated to 500 stations…
今天他的节目将在 500 多家电视台播出。

Myssi is well known in Finland for her quirky food column, which is syndicated across the country.
迈茜以其怪趣的食品专栏闻名芬兰,该专栏在全国多家报纸均有刊登。

所以 syndication 的意思更接近发行,如果你觉得”发行“这个词太激进,也可以改为”分发“。毕竟在中国法律中,RSS 推送消息这一行为不构成”发行“,只构成”网络传播“,使用”分发“更保守安全。我个人认为实质上很多网络传播行为已经构成发行,这里不展开。

可以看到 syndication 不是聚合而是分发。而 RSS 分发技术促成了 RSS 聚合器的产生,可能正是 RSS 聚合器误导了一些不了解计算机的新闻学者,使其混淆了分发与聚合的概念。再加上 syndication 本身有“联合组织”的意思,容易让人往“聚合”方面想。事实上,新闻聚合在英文中称作“news aggregation”。

RSS 聚合

RSS 聚合机制很像现在的微信订阅号。用户使用一个 RSS 聚合器,将他想订阅的内容添加到聚合器中。那么这些内容更新时,用户的聚合器就会收到推送。在微信中,我们使用关注微信号的方式订阅内容;在 RSS 聚合器中,我们使用添加 RSS 源的方式订阅内容。我们把很多不同的信息源聚合起来,一起呈现,这个过程叫做”聚合(aggregate)“,RSS 把特定的内容推送到所有订阅了特定 RSS 源的用户手中,这个过程叫做”分发(syndicate)“。RSS 本身是分发方式,与聚合无关,只是有一些订阅器使用 RSS 的分发方式来完成内容聚合的功能。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我对文明特别感兴趣,人生理想也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一点点文明的水平。14 日早间起来看到巴黎的消息,心情非常难受。

欧陆近年的衰败可能非常明显,大家也有心理预期。但是出现这样的恐怖袭击,实在令人震惊。

每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交网络上面就会有很多讨论。我看到中国网络上的讨论非常多,这说明我们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明,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不过这些讨论也体现了现代人思维的一些固有缺陷,这些缺陷不局限于中华。

用一位朋友的话说,事件讨论中大部分人说的只是感想,只有少部分能算得上评论。

所谓“感想”,就是对事件“进行一些表面的观察,从几件事情中总结一些相似之处,给它们冠上一个共同的名称”。这种感想是“精神的一触即发的结果,产生得比较容易,它们只能导致人们形成非常肤浅和很不确切的概念”。[1]

比如,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大家不关心贝鲁特遭受恐怖袭击,也不关心身边受到灾祸的人。从结果上看,巴黎人好像与贝鲁特人不平等,显得更高贵些。

但灾祸和灾祸是不同的,不能因为两起袭击概念上都是“灾祸”的外延,有相似之处,就把两件事说成同一种。市中心的抢劫总要比荒郊野岭的抢劫更让人恐慌,正如同巴黎事件给人带来的恐怖冲击远超贝鲁特。所谓恐怖主义,有一目的就是要制造社会恐慌。在国际大都会的繁华夜晚制造恐怖,其效果、性质当然与袭击贝鲁特不同。大家为巴黎祈祷,蕴含着更大的恐慌。为贝鲁特祈祷,就没有这么大的内涵。这和巴黎人是否与贝鲁特人平等并无关系。人与人的生命当然是平等的,但巴黎和贝鲁特对于世界的意义也的确不一样,这两件事都是大家认可的事实。

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彼此生活都差不多,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喜欢寻找事物一般的规律,忽视对具体事物的深入了解。其次,现代公民的视野非常广阔,能够接触到世界的方方面面,对万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什么都想了解。再次,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生活内容很丰富,平时没有多少闲暇,面对新事物比较讲求效率。所以,人们面对事件容易寻找表面的规律,下快速的判断,产生浅薄的感想。

这一点在我们认知自我的时候尤其有害。

跟朋友闹僵了,经常归因为情商低。“情商”是一个说不清的概念,如果用情商来解释事情,就等于什么都没解释。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不够尊重他人、对自己不够诚恳、见闻太少等等,很难能简单粗暴地得到一个泛泛的结论。

人也常说自己缺乏安全感,这也只是表达了“感到不安全”这样的感受。但这究竟是自信的缺失感,是完美主义的焦虑感,还是对生活变化的不适感?每一种感触,都很不同,应对方法也不一样。

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就事论事,减少一点懒惰的模糊概念,会更了解自己,更容易解决问题。

至于对待巴黎这样的公共事件,我们没有必要像认识自我那样深究,多半也没有能力或条件真正深究。表达自己一瞬间浅薄的感受,虽然谈不上尽善尽美,但也已足够。只有那些长期接触、了解恐怖主义的人才能说出有建设性的理解。大家火热讨论,表达自己的感触,这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文明程度,说明我们关心世界各地,关心人类的未来,拥有博大的面向全球的同情心。

这样的文明来之不易,而恐怖主义正威胁着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保证文明一定战胜野蛮,文明不是躺在地上就能有的。面对恐怖主义,我们需要努力,需要抗争。我觉得法国对这次事件的回应特别有力量,军事行动果决,人民反应镇静且彼此协助,法案修订有了实质进展,人们还能够互相提醒当心挑起种族冲突、污名化穆斯林的极右势力,说不定衰败的高卢雄鸡能就此苏醒呢。

一点零碎,不成文章。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夏天好些朋友讨论拍摄银河的事,我脑子里瞬间一大堆古人描写银河的诗歌飘了过去,有好多“星汉”“银汉”“天汉”,“银河”倒是少见。按说古代河流不称“河”也应该称“水”,叫做“银水”“星水”啊,这“汉”究竟从何而来?我当即就考据了一下,但是懒得写,一直拖到今冬。

我查了下地图,发现汉水的走向与大多数时候的银河都很像,从西北走向东南,而且角度、形状也很类似。所以我猜古人把银河当作天上的汉水,所以才有“星汉”这一称呼。星星组成的汉水,直白明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星汉”得名时中国先民的天文和地理水平都已经相当高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黛玉提到“不以词害意”的审美品味: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由此而发,很多人就把“不以词害意”当作写作的一种审美标准,认为意高于辞,写文章时言辞与意义如果不能两全,优先考虑意义,意义胜出的才更美。

我读书稍多以后,渐渐觉得单就美感而言,内容并不重于形式,古人留下“不以词害意”这样的审美标准,让人颇感奇怪。于是我略作探究,发现古时并没有“不以词害意”这样的审美标准。“不以词害意”并不是“第一立意要紧”的意思。“不以词害意”出自《孟子》。

《孟子·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袁枚《随园诗话》:

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可以看到,“不以词害意”的本意是不要因为言辞错会了意思。孟子说,阐释诗经的人,不能拘泥于诗的文本,妨害对诗意的理解。袁枚说,“斗酒诗百篇”和“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都是夸张的用法,解读的时候不要按字面意思理解,不能真以为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而要领会词句背后的意思。

“不以词害意”不是站在写作的角度说的,相反,它是给读者的箴言,希望人们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不要囿于具体的词句,不要错会文章的意思。从战国到清朝,“不以词害意”都指此意。

曹雪芹诗文成就很高,不大可能连孟子都没读过。他本人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大可能真心觉得美文章“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曹雪芹借黛玉之口故意曲解“不以词害意”,恐怕另有别的用意。或许是借曲解孟子,表达宝黛对科举的厌弃,或许是什么别的意思,有待深究。不过,如果当代人将小说主人公的一句话奉为行文写作的圭皋,真当作文学批评的学术理论,总是不太合适的。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