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轨迹 FC,最终幻想 7,这两款日本游戏的人物名称都是西式而非和式的。空轨 FC 中来自东方的金先生,使的是一套中国功夫,游戏中东方人物的人设也都是中式和式。这说明轨迹的设定站在西方立场,所以称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东方人”。轨迹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观念也能见出不少二战战后的影子。

这些艺术作品,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游戏音乐水准高,听久了也不腻,与场景、剧情都有很好搭配。日本流行文化真发达。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摘自《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Traditionally, texts encoded human knowledge and memory, instructed, inspired, convinced, and seduced their readers to adopt new ideas, new ways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new ideologies. In short, the printed word was linked to the art of rhetoric. While it is probably possible to invent a new rhetoric of hypermedia that will use hyperlinking not to distract the reader from the argument (as is often the case today), but rather to further convince her of an argument’s validity, the sheer existence and popularity of hyperlinking exemplifies the continuing decline of the field of rhetoric in the modern era.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s classified hundreds of different rhetorical figures.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nguist Roman Jakobs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uter’s binary logic,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ybernetics to which he was exposed at MIT where he was teaching, radically reduced rhetoric to just two figures–metaphor and metonymy. Finally, in the 1990s, World Wide Web hyperlinking has privileged the single figure of metonymy at the expense of all others. The hypertext of the World Wide Web leads the reader from one text to another, ad infinitum. Contrary to popular images of computer media as collapsing all human culture into a single giant library (which impli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ordering system), or a single giant book
(which implies a narrative progression), it is perhaps more accurate to think of the new media culture as an infinite flat surface where individual texts are plac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 link the Web page designed by antirom for HotWired. Expanding this comparison further, we can note that Random Access Memory, the concept behind the group’s name, also implies a lack of hierarchy: Any RAM location can be accessed as quickly as any other. In contrast to the older storage media of book, film, and magnetic tape, where data is organized sequentially and linearly, thu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narrative or a rhetorical trajectory, RAM “flattens” the data. Rather than seducing the user through a careful arrangement of arguments and examples, points and counterpoints, changing rhythms of presentation (i.e., the rate of data streaming, to use contemporary language), simulated false paths, and dramatically presented conceptual breakthrough, cultural interfaces, like RAM itself, bombard the user with all the data at once.

In the 1980s many critics described one of the key effects of “postmodernism” as that of spatialization–privileging space over time, flattening historical time, refusing grand narratives. Computer media, which evolved during the same decade, accomplished this spatialization quite literally. It replaced sequential storage with random-access storag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with a flattened hypertext; psychological movement of narrative in novels and cinema with physical movement through space, as witnessed by endless computer animated fly-throughs or computer games such ass Myst, Doom, and countless others. In short, time became a flat image or a landscape, something to look at or navigate through. If there is a new rhetoric or aesthetic possible here, it may have less to do with the ordering of time by a writer or an orator, and more with spatial wandering. The hypertext reader is like Robinson Crusoe, walking across the sand, picking up a navigation journal, a rotten fruit, an instrument whose purpose he does not know; leaving imprints that, like computer hyperlinks, follow from one found object to another.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五行与方位、颜色都有对应关系。金庸设计的五绝,恰好对应着五行。

五行与五绝的对应

东邪黄药师

东方甲乙木,青色。黄药师姓黄,草字头,又是药师,而且住在桃花岛,处处对应“木”。黄药师总是穿青衫出场,也与“木”一致。

南帝一灯

南方丙丁火,赤色。“灯”字火旁,又有佛灯相伴,对应“火”。僧袍赤色,也与“火”相符。

中神通王重阳

中央戊己土,黄色。“重”字“土”底,对应“土”。但是全真一派的服装颜色我暂时无法查实。

西毒欧阳锋

西方庚辛金,白色。“峰”字“金”边,对应“金”。欧阳锋欧阳克父子都是一身白衣,两人武器一把蛇杖一把铁扇,都是金属。

北丐洪七公

北方壬癸水,黑色。“洪”字“水”边,对应“水”。洪七公乃皂衣乞丐,与“水”对应。

五绝相生相克

据我观察,五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五行的相生相克,只能找到一部分对应的例子。

最经典的莫过于火克金,只有南帝的一阳指才能制住西毒的蛤蟆功。这是文中交代得最清楚的。

金克木,欧阳锋把黄药师的徒儿们赶尽杀绝,还把自己杀害江南六怪的事嫁祸给黄药师。

木克土,黄药师把周伯通困在桃花岛上十五年。

水生木,洪七公把丐帮帮主之位和打狗棒法都传给了黄蓉。

我能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如果书中有其他与五行对应的关系,还望多多指教~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幼时乡村的夜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照着少儿百科全书,可以找到很多星座。夜晚观星是童年一大乐事,夜空深邃,给人开阔神秘的感觉。夏夜里,银河更是举首可见,光华灿烂,一片雪白,引人向往。

后来村里通了电,装了路灯,晚上灯开着,星星就少了。那时乡村用电不要钱,都是矿上供,大家使劲用电,村里电扇电视电灯全开着,做饭也不再用液化气炉子。我见过好几台 TCL 电视,大概是专供乡村用的,能显示当前电压,并可以在缺电情况下工作。晚上高峰期,村里电压只有 120 伏特,电视照看不误。

但是,夜晚灯火通明,对观星来说就是灾难,记不清度过了几个没有星夜的夏,直到有一天矿产枯竭、工厂搬迁,电再也不是免费的那天。

犹记村庄开始收电费的第一个夏季。我住在村东,在山上;隔一条小河的对岸是村西,在山下。早上第一缕阳光照向村西的时候,河对岸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这炊烟已经很多年未见,只是因为电要花钱,于是村庄里的电炉电灶纷纷退役,柴锅煤炉又焕新生。而散柴散煤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正是空气污染的大号元凶。与印象不同,原生态往往站在绿色的反面。

电压恢复正常,看电视的观感比以前好多了。可是村委会居然为了省钱,晚上连路灯都不开,重新带上电筒,才能在土路和石板中上下穿行。

不过,一仰首就能看到银河,看到漆黑的夜空。星座们都回来了,可以仰望苍穹计算出今天的日子。身边的人事都已淡去,思绪翻越了时光,只剩天空中宇宙的原色。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创造新生事物,新的经济活动都会逐渐从自由放任走向政府监管。如若不能及时监管,可能
会引发社会问题。例如:

  1. 工业时代托斯拉的垄断。
  2. 本世纪初金融衍生品开发带来的次贷危机。
  3. 目前互联网与计算机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互联网巨头对舆论的操作,智能驾驶的事故认定,网约车的社会定位、无所不在的腾讯阿里亚马逊等等。

互联网和计算机带来的问题有很多,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人们总是会不断发现新事物,从新事物中谋取暴利,然后社会对新事物建立秩序,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和监管政策。在成熟的秩序下,行业的收益也就减少了,这时人们会再去寻找新的行当,在缺乏监管的新市场里追求利益。然后,立法机关和政府适应新事物并将其纳入监管,于是公权力管辖的内容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我关于政府扩张的假说。以“big government”为关键词,我在谷歌学术上没有找到关于大政府模型的成熟论文。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北京时间 6 月 25 日 19:25 ,谷歌在 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推特上称:英国脱欧以后,在从英国发起的谷歌搜索请求中,“What is the EU(欧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所有问题搜索中排行第二。人们看到这个结果,会自然以为英国人把公投当儿戏,不知道欧盟是什么就去投票,投票结果公布了才去通过谷歌搜索来了解。

但是,该数据有很多疑点。

  1. 正常人想了解欧盟,一般不会搜索“What is the EU”,而是搜索“EU”。普通人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会搜索关键词,而不会搜索“XX是什么”。直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问题的,更可能是对网络工具不了解的人,比如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
  2. 正因如此,问题的搜索量本来就少,问题的搜索排行榜本身价值有限,我通过 Google Trends 和 Google Adwords Keyword Planer 的比对,推算出脱欧当天英国国内发起的“What is the EU”搜索量约为一万。
  3. 在英国国内搜索欧盟问题的人,不一定是有投票权的英国国民,很可能是外国留学生、外籍工作人员、青少年;也有可能是政治冷漠的英国公民,他们后知后觉,在亲友和新闻都在谈论脱欧的情况下想要了解,他们也不是去投票的人。

Danny Page 在 Stop Using Google Trends 一文中有更详尽的分析,也举了一些可作验证的例子:

  • Ben Casselman 发现,2012 年美国大选之后,“Who is Mitt Romney(罗姆尼是谁)” 的搜索量也有显著上升,所以是不是说美国人在完全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把票投给了奥巴马呢?也许吧,但更好的解释是,只是一小部分政治冷漠而且不太会玩电脑也没投票的人想了解一下情况。
  • Danny Page 用谷歌趋势对比了“What is the EU”和“Game of Thrones”“Euro 2016”在英国的搜索量,可以看出“What is the EU”那条线几乎贴近数轴,根本看不见,相对另外两个搜索词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源:https://twitter.com/Sammich_BLT/status/746365855441657856

大部分西方媒体和硅谷公司有相同的政治倾向,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工作中表达这种倾向,统治了舆论,但这种倾向却是远离平民的,而且程度越来越深。一些媒体在解读谷歌释放的这份数据时,使用了很不尊重英国人民的话语。硅谷公司滥用技术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也存在伦理问题。这样的滥用现在越来越多见,不局限于英国脱欧一事。

以我的观察,这次公投和以前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是社交网络成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有争议公投,人们讨论了很多早已存在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广泛讨论的事情。过去有不少重要公投都是以 50% 上下甚至 51% 的胜率通过的,其中有的与精英意见相同,有的与精英意见相反。欧洲社会早已习惯了这种公投。但成熟的社交网络对这种公投来说还是第一次出现。

英国议会的请愿签名也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请愿书上签名,Tech_Priest 分析了请愿数据,发现有 70% 的请愿是外国人伪造的。官方数据链接如右:https://petition.parliament.uk/petitions/131215.json ,大家可以自行验证。英国国内的请愿也不一定都是真人填写的,存在机器人伪造的可能。就公开数据看,留欧派重镇的投票率普遍低,有一些人后悔自己没去投票。一些人认为很多年轻的学生在暑期旅游,因此没能投票。但是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老病而无法投票。年轻人放弃投票出门旅游,本身就说明对自己欧盟身份的不重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社交网络(如朋友圈、Facebook)与社会化媒体(如微博、Twitter)虽然已经融入你我生活,对世界产生了多年深远影响,但它们本身仍然处于襁褓状态,有很多连盈利都非常艰难。过去一年中,Twitter 股价下跌 65%,人事变动不断;LinkedIn 股价下跌 56%,其中有 40% 是在一天内突然跌去的。

Facebook、QQ 空间的盈利情况就好得多,早就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 Twitter 仍然在亏损,2016 第一季度财报不及华尔街预期,股价应声下跌 12%。我看到这个季度净亏损数字已经不大,但是考虑到大选季火爆的行情,华尔街表达不满也是很自然的。不过,Twitter 的中国同行微博从 2014 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持续盈利。

娱乐产业

微博和 Facebook、Instagram 在内容结构上更像,偏娱乐,塑造出了各自的网络娱乐产业。Twitter 上虽然也有明星账号,但是除去个别红人以外,大多门可罗雀。我搜了几个国外明星的 Twitter 账号,对比他们在微博的粉丝团账号,热闹程度相去甚远。

不过 Twitter 围绕体育娱乐的讨论氛围很浓厚,美国人本来也就特别重视体育。球队 Twitter 账号的活跃程度通常远远高于对应的微博账号,每年超级碗的狂欢也是 Twitter 的重要工作。皇马的 Twitter 英文账号远比微博中文账号活跃,但具体到明星则未必,比如老虎伍兹的 Twitter 不如刘翔的微博。在国内运营较优秀的 NBA 官方微博也不比 Twitter 逊色。

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说,微博有别于 Twitter 的名人效应可能和东亚三国的文化习惯有关,我们更喜欢追星,喜欢关注娱乐、体育、商业、政治场上的风云人物。八卦在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很有市场。

我认为,这也和中国暧昧的版权制度有关,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国外最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和体育比赛,更容易看到明星的优秀表现,明星对我们而言魅力更大。国产的娱乐内容大多也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相对于博客,微博的书写门槛低得多,不是每一个明星都能像徐静蕾一样写出受人喜爱的博客,但微博人人都能写,只要随便涂几句,甚至贴张图就好。而且微博还可以频繁地写,给粉丝了解名人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以此为切入点,就有很多和娱乐业结合的商业文章可做,用户愿意直接或间接通过微博消费,商家也愿意为微博支付广告费用。

娱乐内容开放获取,明星、制作商、俱乐部通过线下活动、销售周边、商业赞助等等方式获取利益。等于是基本娱乐服务掺杂广告免费向社会提供,部分有更多需求的粉丝可以付费获得增值服务。这样的娱乐业商业模式,可能比西方目前的版权模式更先进。在这一模式下,作品传达面更广,社会影响力更大,免费观看者满足,而获得增值服务的资深粉丝更满足,娱乐内容的开放传播也更符合互联网的价值观。

政治功能

在微博娱乐业复苏的同时,我观察到微博的政治功能也在复苏,微博的政治职能开始重新运转。

政治是 Twitter 的长项。Twitter 是美国大选的网络主战场,Twitter 是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一消息源,大家对社会有什么诉求往往也通过 Twitter 首先发起呼吁。早在 2010 年,沃顿商学院教授、沃顿互动媒体项目联席总监 Peter Fader 甚至表达担心说,过多的娱乐内容会让严肃群体远离 Twitter,严肃的人可能因为娱乐明星在 Twitter 上比拼粉丝数而对 Twitter 产生不好的印象,觉得 Twitter 是“小黄毛”们的玩具,不愿意使用 Twitter。

如今,相对于竞争对手 Facebook 与 Instagram,Twitter 确实在娱乐领域大为落后,但高大上的严肃用户并没有给 Twitter 带来多少利润。国内的娱乐社交网络 QQ 空间通过情侣互赠黄钻会员都能取得高额收入,与之相比可以说 Twitter 走了一条高冷而困难的发展道路。

相对于熟人社交网络,Twitter 和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作为向陌生人公开发声的平台,取代了一部分报纸的功能,网络上的政治言论会偏爱这样的平台,它们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政治作用。

2010 年有“微博元年”之称,“围观改变中国”在那一年非常流行,彼时微博作为新兴事物,火爆中国。网民的力量促成了宜黄拆迁自焚案等事件的解决,把很多公共事件推向公众,与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一脉相承。

不过不久之后,微博进入低迷期,微博成为了美分和五毛的战场,争吵与戾气充斥,大 V 和水军为各自的利益代言。随着微信的崛起,微博进一步人去楼空。

社会化媒体是极端言论的温床,微博和 Twitter 都不能幸免。Twitter 的极端言论影响尤为恶劣,很多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是受到 Twitter 极端言论的影响而自激化成极端分子的,Twitter 成为了恐怖主义传播的平台。2015 年 1 元,法国政府宣布,互联网公司需要对平台上发布的极端言论负责。2016 年 1 月,Facebook 在欧洲展开打击极端与仇恨内容的专项行动。2015 年 11 月,《经济学人》发表报告,认为欧洲的 Twitter 政治明星几乎都持极端立场,几乎没有持中立人物。

公共讨论的一大亮点是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立场上协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但微博与 Twitter 上的很多争论脱离具体事件,脱离讨论者的具体利益,上纲上线,纯粹就抽象的观念展开。这就起不到协商的作用,往往丧失了现实中协商的妥协精神。让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一起讨论哪个宗教更好,怎么可能有结果呢?但如果具体讨论当事人所在的社区学校宗教课程要怎样设置,就容易有切实的进展。

没有妥协精神地讨论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抽象内容,会让极端言论更有市场。极端言论吸引眼球,也容易让持有相同倾向的人在匿名保护下远离中立而展现自己的负面,且不用承担责任。而且,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占据少数的极端分子得以在社交网络抱团,仿佛找到了组织。对他们而言,生活中是罕有认同的,于是更依赖于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他们的活跃程度也可能比普通人高。

除了恐怖主义等极端思潮,除了蓄意的恶性发泄,即便普通人对抽象“公众利益”“道德”“正义感”的向往,也有可能促成网络危害和极端行动,例如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等行为。就在近日,台湾桃园市动物收容所所长自杀,就有动物保护人士网络欺凌的因素。

同样,在五毛与美分占据主导的年代,微博也鲜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为。但现在,如下因素使得微博有能力摆脱五毛美分的环境,重新行使自己的政治功能:

  • 公民使用社交网络更为熟练,利用微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增长,能够利用微博捍卫自己的权利,提出自己的主张。
  • 公民使用社交网络更为熟练,并对商业水军和政治水军产生了抗性,使得五毛美分的成本变高、影响减少。
  • 微博娱乐业稳步发展,微博上有足够多商业娱乐内容供用户正常消费,正常的商业秩序主导了微博,政治广告无力与商业广告竞争,退居二线。微博避免了类似于 Twitter 的过政治化,用户不会因为过多的抽象极端政治言论而感到厌倦。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 政府监管打击了美分党的力量,或许也打击了一些“五毛党”的力量。

最近起源于微博或发酵于微博的和颐酒店案、魏则西案、雷洋案,与前微博时代的孙志刚案、躲猫猫案、邓玉娇案一脉相承,就具体案件出发,广泛讨论,解决问题,有的可以推动变革。针对具体事件的讨论不像道德辩论那样抽象,容易获得成果,社会得以在问题的逐一解决中进步。

和颐酒店当事人的诉求已经完成,但企业和警方的表现仍然不能令公众满意。

魏则西案使得至少有十年历史的搜索引擎医疗诈骗广告下架。十年前也有诸多新闻报道,但远不如知乎微博有力量,没能产生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雷洋案很像一年半以前美国的布朗案,布朗案解决得很不好,以中国人的视角看,是一定程度的“不了了之”,引发了诸多骚乱,也未能化解警民冲突。近来引起美国华人强烈不满的梁彼得案也与布朗案密切相关,以中国人的视角看,是拿黄种人做白种人的替罪羊。雷洋案还在解决中,希望能够有优于布朗案的结局,前天,中央深改组会议已经讨论了公安执法规范的问题。

在官方语境下,这类社会事件叫做“舆论倒逼改革”,这种提法是以执政者为视角的。在我看来,公民只是在尽一切努力捍卫自己的权利,推动社会进步,让自己和自己的伙伴能够更体面地活着。可以讨论具体问题的社会化媒体给了大家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我认为,微博不仅没有因为娱乐业的发展而降低自己的严肃性;相反,微博通过商业秩序的建立,既获得了盈利,又重新获得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政治功能。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清华大学、康乃尔大学、腾讯公司、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发表的《The lifecycle and Cascade of WeChat Social Messaging Groups》介绍了微信群生命周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发现论文中有一点问题。

论文地址: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882979

  1. “生命周期”的定义不可靠。有的群可能在成立 20 天后没有消息,但到了第 35 天又有消息了。15 天不活跃不代表群是临时群。例如双周课程的讨论群就很容易有 15 天的不活跃期,朋友交流群也可能会有几个月的不活跃期。以短短的 34 天数据采样判定群的生命周期是不大合理的。以群活跃频率的突变作为群生命结束的标志可能更合理。例如,在一个月内每天活跃的群突然在某个月无消息,则可以认为群生命结束。又例如在一年内每两个月活跃一次的群在某二十个月内完全无消息,可以认为群生命结束。具体的统计手段我不了解,应该会有更科学的判定工具。
  2. 文章没有 discussion,直接就是 conclusion,论文格式不正确,缺少了对实验和研究反思、推广的环节。

我只关注了群分类这一节。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片中的细节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海量细节的填充。网上关于细节的总结很多,我会挑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具体分析。

  • 颜色:按照思维定势,蓝色适合男性,红色适合女性。在本片中,兔朱迪的警察制服是蓝色的,而狐尼克由于毛色整体呈现为红。兔朱迪的爸爸穿蓝色背带牛仔裤,兔朱迪的妈妈穿粉红色连衣裙。兔朱迪的父母临别时给兔朱迪袋子里的东西都是粉色的。丈夫失踪的水獭夫人披粉色外套。这些环境设置显示出兔朱迪的非同凡响。

  • 女角色:本片中的女角色没有花瓶。主角和最终反派都是女性,狐尼克和公羊道格分别是跟着兔朱迪和羊副市长走的,女性占主导。而且在男女主角的感情关系中,也是兔朱迪主导关系的发展。即便是片中最有潜力成为花瓶的夏奇羊,也在恐怖蔓延后挺身而出接受采访,呼吁大家不要敌视肉食动物,共同守护动物城。夏奇羊是一位很有担当的明星,这个短短的采访镜头在我看来非常用心。

  • 伏笔:影片有一些有意思的伏笔。

    • 狐尼克和兔朱迪在羊副市长办公室查交通监控录像的时候,狐尼克说他从来没有摸过羊毛。这和他之前给黑帮老大送假羊毛地毯照应。
    • 同样在羊副市长的办公室,副市长的电话下方有一条便签,上面写着公羊道格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与后面她和公羊道格的阴谋照应。
    • 兔朱迪开罚单的时候,有一只豪猪走过,狐尼克让兔朱迪注意,别惹着他。后来狮市长被抓,采访狮市长的就是这只豪猪,看起来是一名资深记者。如果兔朱迪惹怒了豪猪记者,那么第一位小型动物警察不做刑侦工作,却不讲人情地到处贴罚单,这一件事情就有很多切入点可供豪猪记者发挥成大新闻。
    • 兔朱迪发现“狐狸父子”的骗局时,上前理论,狐尼克嘲笑她把动物托邦想得太美好,过不了几天她就要丢掉工作无家可归,成为桥洞下的盲流。追逐黑帮老大的司机黑豹时,兔朱迪的确差点丢了工作,牛局长当场要辞退兔朱迪,是狐尼克上前争辩为兔朱迪多争取了一些时间。兔朱迪后来发现了藏红花的秘密,回到动物托邦寻找狐尼克,狐尼克彼时就躺在桥洞下晒太阳。狐尼克对兔朱迪的嘲讽,源于他自己的艰辛生活。
  • 动物画:官方称影片中藏有六幅画,大约出现在动物托邦博物馆,即快结局时羊副市长拦截兔狐组合的地方。以迪士尼的习惯,这六幅画可能都是有梗的。前两幅画看起来和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战和历史有关。第一幅画是一身军装的男动物抱着死去的女动物,一脸悲伤,天上有闪电划过。第二张图来源应当是《伯戈因将军投降》,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著名的《康沃利斯勋爵投降》构图相似。我猜测这六幅图都是用美国历史的著名场景和人类名画描述动物世界的故事,不过我看不懂。《冰雪奇缘》的城堡里也有很多迪士尼改写的人类名画,那些画更好认一些。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伯戈因将军投降
康沃利斯勋爵投降

  • 其他细节:比如对现实生活中的时尚品牌与电子品牌事无巨细的山寨,一直山寨到手机屏幕上的小字;又比如各种动物从事的职业、使用的公共设施;再比如动物城各种建筑上的标识名称等等。这篇知乎答案讲得很好:http://zhihu.com/question/41035200/answer/89418308

故事肤浅吗?

第一感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也不过如此,很正能量,很美国梦,到最后一片和谐,皆大欢喜。价值观看起来也很主旋律,尊重差异,拒绝偏见,平等互信,没什么新意,寓意肤浅。在我看来剧情确实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简单。剧情简单也不是什么问题,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对于细节、相对于世界的构建,是次要的。故事表层本身比较可看,而且能为儿童所接受,也能让家长安心。

电影的表面美好之下有很多讽喻,其中有一些矛盾是电影解决了的,而更多的矛盾是搁置,例如大象的冷饮店只卖货给大象,兔子对别人称她可爱而不满,DNA 不同带来的隔阂等等。结尾一片歌舞生平,这不就是电影标题中所写的“乌托邦”吗?绕了半天又绕回乌托邦了,如此荒诞幽默,远非欢乐结局的儿童电影。总之,即便在剧情上,电影也不能说是很肤浅的。如果只看到了欢乐的结尾,那应该错失了很多层次。本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层次非常丰富。电影很适合小孩子看,很萌很欢乐很阳光,但成人可以看到太多小孩看不到的内容,哀乐皆有。

对于本片而言,讲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海量细节构成的空间叙事(spatial narrative)才是影片的核心价值。至少在我看来,本片的空间秩序高于时间秩序,故事空间中可供探索的信息、提供的意义远远多于故事情节。故事剧情关于乌托邦的道德训诫和价值观念固然丰富,然而仍然不是影片的主要思想和目的;提供虚拟世界以供观众体验、思考,才是影片的核心内容。这个世界里有太多悬置的难题和细处的美好,观者需要更主动地和影片中的世界互动,才能更好地阅读本片。如果只是锁定镜头焦点,将错失很多信息。

本片在制作时,就对空间叙事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例如长达 18 个月的动物观察。这样的行事风格在迪士尼的前作中也多有体现。制作《冰雪奇缘》时,制作团队绘制了 2000 余种不同形状的雪花,到魁北克的冰宫饭店测量光线的折射反射情况,做了足够多物理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的探索,发表了好几篇 SIGGRAPH 论文,这才得以绘制出美丽真实具体的冰雪天地。制作《头脑特工队》时,为了设计大脑长期记忆区,制作团队走访了很多地点,最终从一家糖果工厂得到灵感,设计出了记忆球储存库。制作电影时,一些编剧愿意写人物小传,帮助演员、导演、编剧自己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与经历,让电影效果更好。迪士尼对动物、冰城堡、大脑记忆区也有类似于人物小传的前期工作。观众看到的背景建筑、背景人物,也有详尽的设计图纸、特征介绍,但呈现在屏幕上的只是迪士尼后台工作的一小部分,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很多时候背后有着完整的设计方案,而不只是画了几帧动画而已。

迪士尼推出的《动物托邦》周边玩具也可以体现他们在细节方面的完整设计。胡萝卜录音笔是可以买到的,还配了说明书,效果与剧中一样。可以买到的玩具还包括兔朱迪开罚单的巡察车、狐尼克遭兔朱迪贴罚单的敞篷跑车、兔狐组合追逐树懒的正式警车,甚至还有狮市长手下狼群抓捕狂暴食肉动物的捕捉车。打开车的天窗会弹出一个捕捉网弹射器,车轮滚动的时候车灯会亮。可以看出迪士尼对这辆车有完整的设计,这部车在电影中可只有一个镜头啊!兔朱迪的正式警车玩具在开动的时候顶灯会闪烁,车内有一个关押囚犯的监狱舱室,玩具配套的人偶是兔朱迪警官和一只违法老鼠。选择老鼠作为周边玩具的违法角色,这本身就有相当的偏见,但是又很符合儿童对玩具的认知,回到影片主题实在让人回味。这辆车在电影中也只有很少的外景镜头,但迪士尼其实对车辆的内部都已经设计过了。这些车辆玩具都配套了剧中角色的模型,模型的四肢可以活动,可以安置到车中座位上,玩具车里甚至设置了专门放动物尾巴的地方。

依照迪士尼的风格,诸如城市规划、交通布局、长颈鹿饮料台、旅鼠管道、河马风干机等等应该也都有完整设计。每一只动物、每一幢建筑、每一件设施都有其来源,制作团队为了设计世界而付出的劳动量会远远多于设计剧情的劳动量。从制作投入的角度看,再说背景为剧情服务也说不通了。相反,讲故事是为说世界服务的,观众跟随着故事,就看到了精心打造的动物世界。如果说迪士尼过去的作品虽然对细节精雕细琢,但还不能让我确认它的用意,那么这一次海量细节的堆积,让我足够怀疑迪士尼对空间叙事的偏爱,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选择。否则真的没有必要把细节做到这样丧心病狂的程度,制作团队为这个世界发明了太多的东西,花费了太多的人力、时间、金钱,远远超出了衬托剧情的需要,却很符合介绍世界的需要。充分的空间叙事不仅让虚拟世界变得丰富、真实,还构成了后现代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美感享受,而且给周边玩具的设计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儿童玩玩具时的体验——咦?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哎!

这种制作动画的方式会很适应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届时剧情将更加稀释,以供观众看到空间里的更多细节,当然,这对观众主动探索的精神要求更高。

电影一直有营造虚拟世界的倾向。1910 年代前的原始电影观影场景和现在的联欢晚会差不多,观众和屏幕里的世界是分割的,观众之间可以随意聊天,走来走去,与电影世界保持充分的心理距离。到了经典电影的时代,影院灯光落下,噪声屏去,人还坐在影院内,但眼睛已经和摄像头合二为一,进入虚拟世界。即 the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mera eye。

在更早的传统戏剧时代,想构建一个空间的虚拟世界很困难。受限于舞台、道具,要完成讲故事的任务就已经很费周折了,往往还需要借助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情节的进展,例如京剧中的脸谱、步法。电影诞生之后,人类塑造虚拟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关于虚拟现实的技术尝试则从上世纪末持续到现在,可能会给电影的虚拟世界塑造提供更多前景。以我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判断,它在电影、综艺、新闻方面的应用可能要早于游戏,时间点会在头戴虚拟设备普及之时。届时会有更多的电影作品注重空间叙事,观影者也有更好的条件去探索空间世界。观影者的眼睛不再锁定在摄像头的位置,而是可以主动移动,探索虚拟空间的内容。这对电影来说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突破。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是创新行业非常火爆且有前景的领域,谷歌阿里华纳投资的 MagicLeap、微软的 HoloLens、Facebook 的 Oculus,都已经做出了相当惊喜的成果,清华也有一些同学正在从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创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成功!

回到电影,《动物托邦》的剧情确实不复杂,剧情如果太复杂了,一来不适合儿童,二来也让观众没有余力欣赏影片的空间。即便剧情有肤浅的层次,这个动物世界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感到肤浅。如果看这部电影时注重剧情,那就是买椟还珠,丧失了一次艺术奇观的体验。迪士尼不在乎丰富的叙事手段,它的作品从来都没有复杂的剧情调度,内容也不抽象,对儿童很友好,像儿童童话那样易于理解。但它的空间叙事手法,已经不知不觉发展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这种空间高于时间的情况,在电子游戏中更常见。电子游戏比电影更容易和观众互动,因而有利于观众对空间的探索,促进了游戏中空间叙事的发展。且不说那些以构造世界闻名的沙盘游戏,即便在《魔兽世界》这样的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也是剧情为世界服务的。2012 年《风之旅人》是空间叙事类游戏近年的艺术高峰,第一个在空间叙事方面取得很高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的游戏则是 1993 年的《神秘岛》。空间叙事广泛渗透到生活各处的潮流以及对这种潮流的反思正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至今仍未停息。

迪士尼的技术探索与艺术追求一直都走在人类前列,我为《动物托邦》展现的高超技艺感到惊叹。唯一有点惋惜的就是觉得音乐太少,没有看到经典的迪士尼式音乐剧风采,如果能够听着百老汇风格的歌曲乘坐动物托邦的交通工具多看两眼动物托邦的其他角落,对我而言,那就更完美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近来不少文章说女生节是反女权的,妇女节是保障女性权益的节日,而强化女生节弱化妇女节的潮流就是在弱化女性权益,是在用“消费主义”污名“妇女”,让女性权益保护这一宗旨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宠溺消费中消解。

这条逻辑看起来貌似能成立,但我觉得这个论断有很大的漏洞。

“妇女”本来就很有缺陷。将英文节日名中的“woman”翻译成“妇女”,再用“妇女”指代女性群体,本身就有给女性强加家庭枷锁的嫌疑。因为“妇”只是一部分女性生活中的一部分角色,用“妇”修饰所有女性,特别突出女性的家庭使命,这与保护女性权益的节日主旨有巨大冲突。“妇女”这个头衔,天然不能取得年轻未婚女生的认同。学生们想创造一个新的节日取代富有歧视色彩的妇女节,满足在校女生无法过妇女节而产生的需要,是很合逻辑的进步行为。与“妇女”相比,“女生”的称呼更为无害。“女生”与“男生”对应,都是平等的学生。而且作为校园节日,强调学生身份,强调与校外的不同,也无可厚非,与“妇女”对家庭身份的强调截然不同。

可能是因为受到女生节的文化影响,近年,3 月 8 日的很多商业活动经常称妇女节为“女人节”“女神节”甚至“女王节”,这些名字就避免了“妇女”的歧视色彩。但是“女神”“女王”不够庄重,“女人”“男人”这类词荷尔蒙味道又太浓,不适合作为节日的官方名称。我觉得把 3 月 8 日称为“女性权益保护日”还不错。

女生节是一代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发明的,由于这个群体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经历,总体上看他们的女性权利意识只会比中国的其他人更强,他们开女性权益的倒车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如果“妇女”这个词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居然还没有被“污名化”,居然还能够堂而皇之地指代女性群体,那恐怕才是女权的反面。


2023年4月22日更新

2007年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把妇女节改名为女人节。或许那时候“女性”这一说法尚未广泛流行。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308/100504.shtml

很多人捍卫妇女这个词的革命性。妇女这个词作为women权利运动的翻译的时候,当然有其进步性。但那个时候如果“女性”一词已经广泛使用,我相信当时的进步人士也不会再将women翻译成妇女,而会翻译成女性。

妇女这个词可能表现为“土气”等,但实质上还是因为曾经的进步概念现在已然落后。“女性”应当正名,顶上。

虽然很多社交网络发言都说要支持妇女节,但是看看大家用的文案、广告语,哪怕是同一句话,也只会在“妇女节”这三个字中用“妇女”,其他地方都是“女性”。该为“女性”正名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