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乡村的夜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照着少儿百科全书,可以找到很多星座。夜晚观星是童年一大乐事,夜空深邃,给人开阔神秘的感觉。夏夜里,银河更是举首可见,光华灿烂,一片雪白,引人向往。

后来村里通了电,装了路灯,晚上灯开着,星星就少了。那时乡村用电不要钱,都是矿上供,大家使劲用电,村里电扇电视电灯全开着,做饭也不再用液化气炉子。我见过好几台 TCL 电视,大概是专供乡村用的,能显示当前电压,并可以在缺电情况下工作。晚上高峰期,村里电压只有 120 伏特,电视照看不误。

但是,夜晚灯火通明,对观星来说就是灾难,记不清度过了几个没有星夜的夏,直到有一天矿产枯竭、工厂搬迁,电再也不是免费的那天。

犹记村庄开始收电费的第一个夏季。我住在村东,在山上;隔一条小河的对岸是村西,在山下。早上第一缕阳光照向村西的时候,河对岸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这炊烟已经很多年未见,只是因为电要花钱,于是村庄里的电炉电灶纷纷退役,柴锅煤炉又焕新生。而散柴散煤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正是空气污染的大号元凶。与印象不同,原生态往往站在绿色的反面。

电压恢复正常,看电视的观感比以前好多了。可是村委会居然为了省钱,晚上连路灯都不开,重新带上电筒,才能在土路和石板中上下穿行。

不过,一仰首就能看到银河,看到漆黑的夜空。星座们都回来了,可以仰望苍穹计算出今天的日子。身边的人事都已淡去,思绪翻越了时光,只剩天空中宇宙的原色。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创造新生事物,新的经济活动都会逐渐从自由放任走向政府监管。如若不能及时监管,可能
会引发社会问题。例如:

  1. 工业时代托斯拉的垄断。
  2. 本世纪初金融衍生品开发带来的次贷危机。
  3. 目前互联网与计算机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互联网巨头对舆论的操作,智能驾驶的事故认定,网约车的社会定位、无所不在的腾讯阿里亚马逊等等。

互联网和计算机带来的问题有很多,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人们总是会不断发现新事物,从新事物中谋取暴利,然后社会对新事物建立秩序,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和监管政策。在成熟的秩序下,行业的收益也就减少了,这时人们会再去寻找新的行当,在缺乏监管的新市场里追求利益。然后,立法机关和政府适应新事物并将其纳入监管,于是公权力管辖的内容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我关于政府扩张的假说。以“big government”为关键词,我在谷歌学术上没有找到关于大政府模型的成熟论文。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北京时间 6 月 25 日 19:25 ,谷歌在 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推特上称:英国脱欧以后,在从英国发起的谷歌搜索请求中,“What is the EU(欧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所有问题搜索中排行第二。人们看到这个结果,会自然以为英国人把公投当儿戏,不知道欧盟是什么就去投票,投票结果公布了才去通过谷歌搜索来了解。

但是,该数据有很多疑点。

  1. 正常人想了解欧盟,一般不会搜索“What is the EU”,而是搜索“EU”。普通人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会搜索关键词,而不会搜索“XX是什么”。直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问题的,更可能是对网络工具不了解的人,比如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
  2. 正因如此,问题的搜索量本来就少,问题的搜索排行榜本身价值有限,我通过 Google Trends 和 Google Adwords Keyword Planer 的比对,推算出脱欧当天英国国内发起的“What is the EU”搜索量约为一万。
  3. 在英国国内搜索欧盟问题的人,不一定是有投票权的英国国民,很可能是外国留学生、外籍工作人员、青少年;也有可能是政治冷漠的英国公民,他们后知后觉,在亲友和新闻都在谈论脱欧的情况下想要了解,他们也不是去投票的人。

Danny Page 在 Stop Using Google Trends 一文中有更详尽的分析,也举了一些可作验证的例子:

  • Ben Casselman 发现,2012 年美国大选之后,“Who is Mitt Romney(罗姆尼是谁)” 的搜索量也有显著上升,所以是不是说美国人在完全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把票投给了奥巴马呢?也许吧,但更好的解释是,只是一小部分政治冷漠而且不太会玩电脑也没投票的人想了解一下情况。
  • Danny Page 用谷歌趋势对比了“What is the EU”和“Game of Thrones”“Euro 2016”在英国的搜索量,可以看出“What is the EU”那条线几乎贴近数轴,根本看不见,相对另外两个搜索词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源:https://twitter.com/Sammich_BLT/status/746365855441657856

大部分西方媒体和硅谷公司有相同的政治倾向,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工作中表达这种倾向,统治了舆论,但这种倾向却是远离平民的,而且程度越来越深。一些媒体在解读谷歌释放的这份数据时,使用了很不尊重英国人民的话语。硅谷公司滥用技术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也存在伦理问题。这样的滥用现在越来越多见,不局限于英国脱欧一事。

以我的观察,这次公投和以前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是社交网络成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有争议公投,人们讨论了很多早已存在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广泛讨论的事情。过去有不少重要公投都是以 50% 上下甚至 51% 的胜率通过的,其中有的与精英意见相同,有的与精英意见相反。欧洲社会早已习惯了这种公投。但成熟的社交网络对这种公投来说还是第一次出现。

英国议会的请愿签名也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请愿书上签名,Tech_Priest 分析了请愿数据,发现有 70% 的请愿是外国人伪造的。官方数据链接如右:https://petition.parliament.uk/petitions/131215.json ,大家可以自行验证。英国国内的请愿也不一定都是真人填写的,存在机器人伪造的可能。就公开数据看,留欧派重镇的投票率普遍低,有一些人后悔自己没去投票。一些人认为很多年轻的学生在暑期旅游,因此没能投票。但是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老病而无法投票。年轻人放弃投票出门旅游,本身就说明对自己欧盟身份的不重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社交网络(如朋友圈、Facebook)与社会化媒体(如微博、Twitter)虽然已经融入你我生活,对世界产生了多年深远影响,但它们本身仍然处于襁褓状态,有很多连盈利都非常艰难。过去一年中,Twitter 股价下跌 65%,人事变动不断;LinkedIn 股价下跌 56%,其中有 40% 是在一天内突然跌去的。

Facebook、QQ 空间的盈利情况就好得多,早就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 Twitter 仍然在亏损,2016 第一季度财报不及华尔街预期,股价应声下跌 12%。我看到这个季度净亏损数字已经不大,但是考虑到大选季火爆的行情,华尔街表达不满也是很自然的。不过,Twitter 的中国同行微博从 2014 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持续盈利。

娱乐产业

微博和 Facebook、Instagram 在内容结构上更像,偏娱乐,塑造出了各自的网络娱乐产业。Twitter 上虽然也有明星账号,但是除去个别红人以外,大多门可罗雀。我搜了几个国外明星的 Twitter 账号,对比他们在微博的粉丝团账号,热闹程度相去甚远。

不过 Twitter 围绕体育娱乐的讨论氛围很浓厚,美国人本来也就特别重视体育。球队 Twitter 账号的活跃程度通常远远高于对应的微博账号,每年超级碗的狂欢也是 Twitter 的重要工作。皇马的 Twitter 英文账号远比微博中文账号活跃,但具体到明星则未必,比如老虎伍兹的 Twitter 不如刘翔的微博。在国内运营较优秀的 NBA 官方微博也不比 Twitter 逊色。

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说,微博有别于 Twitter 的名人效应可能和东亚三国的文化习惯有关,我们更喜欢追星,喜欢关注娱乐、体育、商业、政治场上的风云人物。八卦在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很有市场。

我认为,这也和中国暧昧的版权制度有关,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国外最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和体育比赛,更容易看到明星的优秀表现,明星对我们而言魅力更大。国产的娱乐内容大多也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相对于博客,微博的书写门槛低得多,不是每一个明星都能像徐静蕾一样写出受人喜爱的博客,但微博人人都能写,只要随便涂几句,甚至贴张图就好。而且微博还可以频繁地写,给粉丝了解名人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以此为切入点,就有很多和娱乐业结合的商业文章可做,用户愿意直接或间接通过微博消费,商家也愿意为微博支付广告费用。

娱乐内容开放获取,明星、制作商、俱乐部通过线下活动、销售周边、商业赞助等等方式获取利益。等于是基本娱乐服务掺杂广告免费向社会提供,部分有更多需求的粉丝可以付费获得增值服务。这样的娱乐业商业模式,可能比西方目前的版权模式更先进。在这一模式下,作品传达面更广,社会影响力更大,免费观看者满足,而获得增值服务的资深粉丝更满足,娱乐内容的开放传播也更符合互联网的价值观。

政治功能

在微博娱乐业复苏的同时,我观察到微博的政治功能也在复苏,微博的政治职能开始重新运转。

政治是 Twitter 的长项。Twitter 是美国大选的网络主战场,Twitter 是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一消息源,大家对社会有什么诉求往往也通过 Twitter 首先发起呼吁。早在 2010 年,沃顿商学院教授、沃顿互动媒体项目联席总监 Peter Fader 甚至表达担心说,过多的娱乐内容会让严肃群体远离 Twitter,严肃的人可能因为娱乐明星在 Twitter 上比拼粉丝数而对 Twitter 产生不好的印象,觉得 Twitter 是“小黄毛”们的玩具,不愿意使用 Twitter。

如今,相对于竞争对手 Facebook 与 Instagram,Twitter 确实在娱乐领域大为落后,但高大上的严肃用户并没有给 Twitter 带来多少利润。国内的娱乐社交网络 QQ 空间通过情侣互赠黄钻会员都能取得高额收入,与之相比可以说 Twitter 走了一条高冷而困难的发展道路。

相对于熟人社交网络,Twitter 和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作为向陌生人公开发声的平台,取代了一部分报纸的功能,网络上的政治言论会偏爱这样的平台,它们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政治作用。

2010 年有“微博元年”之称,“围观改变中国”在那一年非常流行,彼时微博作为新兴事物,火爆中国。网民的力量促成了宜黄拆迁自焚案等事件的解决,把很多公共事件推向公众,与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一脉相承。

不过不久之后,微博进入低迷期,微博成为了美分和五毛的战场,争吵与戾气充斥,大 V 和水军为各自的利益代言。随着微信的崛起,微博进一步人去楼空。

社会化媒体是极端言论的温床,微博和 Twitter 都不能幸免。Twitter 的极端言论影响尤为恶劣,很多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是受到 Twitter 极端言论的影响而自激化成极端分子的,Twitter 成为了恐怖主义传播的平台。2015 年 1 元,法国政府宣布,互联网公司需要对平台上发布的极端言论负责。2016 年 1 月,Facebook 在欧洲展开打击极端与仇恨内容的专项行动。2015 年 11 月,《经济学人》发表报告,认为欧洲的 Twitter 政治明星几乎都持极端立场,几乎没有持中立人物。

公共讨论的一大亮点是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立场上协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但微博与 Twitter 上的很多争论脱离具体事件,脱离讨论者的具体利益,上纲上线,纯粹就抽象的观念展开。这就起不到协商的作用,往往丧失了现实中协商的妥协精神。让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一起讨论哪个宗教更好,怎么可能有结果呢?但如果具体讨论当事人所在的社区学校宗教课程要怎样设置,就容易有切实的进展。

没有妥协精神地讨论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抽象内容,会让极端言论更有市场。极端言论吸引眼球,也容易让持有相同倾向的人在匿名保护下远离中立而展现自己的负面,且不用承担责任。而且,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占据少数的极端分子得以在社交网络抱团,仿佛找到了组织。对他们而言,生活中是罕有认同的,于是更依赖于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他们的活跃程度也可能比普通人高。

除了恐怖主义等极端思潮,除了蓄意的恶性发泄,即便普通人对抽象“公众利益”“道德”“正义感”的向往,也有可能促成网络危害和极端行动,例如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等行为。就在近日,台湾桃园市动物收容所所长自杀,就有动物保护人士网络欺凌的因素。

同样,在五毛与美分占据主导的年代,微博也鲜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为。但现在,如下因素使得微博有能力摆脱五毛美分的环境,重新行使自己的政治功能:

  • 公民使用社交网络更为熟练,利用微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增长,能够利用微博捍卫自己的权利,提出自己的主张。
  • 公民使用社交网络更为熟练,并对商业水军和政治水军产生了抗性,使得五毛美分的成本变高、影响减少。
  • 微博娱乐业稳步发展,微博上有足够多商业娱乐内容供用户正常消费,正常的商业秩序主导了微博,政治广告无力与商业广告竞争,退居二线。微博避免了类似于 Twitter 的过政治化,用户不会因为过多的抽象极端政治言论而感到厌倦。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 政府监管打击了美分党的力量,或许也打击了一些“五毛党”的力量。

最近起源于微博或发酵于微博的和颐酒店案、魏则西案、雷洋案,与前微博时代的孙志刚案、躲猫猫案、邓玉娇案一脉相承,就具体案件出发,广泛讨论,解决问题,有的可以推动变革。针对具体事件的讨论不像道德辩论那样抽象,容易获得成果,社会得以在问题的逐一解决中进步。

和颐酒店当事人的诉求已经完成,但企业和警方的表现仍然不能令公众满意。

魏则西案使得至少有十年历史的搜索引擎医疗诈骗广告下架。十年前也有诸多新闻报道,但远不如知乎微博有力量,没能产生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雷洋案很像一年半以前美国的布朗案,布朗案解决得很不好,以中国人的视角看,是一定程度的“不了了之”,引发了诸多骚乱,也未能化解警民冲突。近来引起美国华人强烈不满的梁彼得案也与布朗案密切相关,以中国人的视角看,是拿黄种人做白种人的替罪羊。雷洋案还在解决中,希望能够有优于布朗案的结局,前天,中央深改组会议已经讨论了公安执法规范的问题。

在官方语境下,这类社会事件叫做“舆论倒逼改革”,这种提法是以执政者为视角的。在我看来,公民只是在尽一切努力捍卫自己的权利,推动社会进步,让自己和自己的伙伴能够更体面地活着。可以讨论具体问题的社会化媒体给了大家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我认为,微博不仅没有因为娱乐业的发展而降低自己的严肃性;相反,微博通过商业秩序的建立,既获得了盈利,又重新获得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政治功能。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清华大学、康乃尔大学、腾讯公司、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发表的《The lifecycle and Cascade of WeChat Social Messaging Groups》介绍了微信群生命周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发现论文中有一点问题。

论文地址: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882979

  1. “生命周期”的定义不可靠。有的群可能在成立 20 天后没有消息,但到了第 35 天又有消息了。15 天不活跃不代表群是临时群。例如双周课程的讨论群就很容易有 15 天的不活跃期,朋友交流群也可能会有几个月的不活跃期。以短短的 34 天数据采样判定群的生命周期是不大合理的。以群活跃频率的突变作为群生命结束的标志可能更合理。例如,在一个月内每天活跃的群突然在某个月无消息,则可以认为群生命结束。又例如在一年内每两个月活跃一次的群在某二十个月内完全无消息,可以认为群生命结束。具体的统计手段我不了解,应该会有更科学的判定工具。
  2. 文章没有 discussion,直接就是 conclusion,论文格式不正确,缺少了对实验和研究反思、推广的环节。

我只关注了群分类这一节。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片中的细节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海量细节的填充。网上关于细节的总结很多,我会挑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具体分析。

  • 颜色:按照思维定势,蓝色适合男性,红色适合女性。在本片中,兔朱迪的警察制服是蓝色的,而狐尼克由于毛色整体呈现为红。兔朱迪的爸爸穿蓝色背带牛仔裤,兔朱迪的妈妈穿粉红色连衣裙。兔朱迪的父母临别时给兔朱迪袋子里的东西都是粉色的。丈夫失踪的水獭夫人披粉色外套。这些环境设置显示出兔朱迪的非同凡响。

  • 女角色:本片中的女角色没有花瓶。主角和最终反派都是女性,狐尼克和公羊道格分别是跟着兔朱迪和羊副市长走的,女性占主导。而且在男女主角的感情关系中,也是兔朱迪主导关系的发展。即便是片中最有潜力成为花瓶的夏奇羊,也在恐怖蔓延后挺身而出接受采访,呼吁大家不要敌视肉食动物,共同守护动物城。夏奇羊是一位很有担当的明星,这个短短的采访镜头在我看来非常用心。

  • 伏笔:影片有一些有意思的伏笔。

    • 狐尼克和兔朱迪在羊副市长办公室查交通监控录像的时候,狐尼克说他从来没有摸过羊毛。这和他之前给黑帮老大送假羊毛地毯照应。
    • 同样在羊副市长的办公室,副市长的电话下方有一条便签,上面写着公羊道格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与后面她和公羊道格的阴谋照应。
    • 兔朱迪开罚单的时候,有一只豪猪走过,狐尼克让兔朱迪注意,别惹着他。后来狮市长被抓,采访狮市长的就是这只豪猪,看起来是一名资深记者。如果兔朱迪惹怒了豪猪记者,那么第一位小型动物警察不做刑侦工作,却不讲人情地到处贴罚单,这一件事情就有很多切入点可供豪猪记者发挥成大新闻。
    • 兔朱迪发现“狐狸父子”的骗局时,上前理论,狐尼克嘲笑她把动物托邦想得太美好,过不了几天她就要丢掉工作无家可归,成为桥洞下的盲流。追逐黑帮老大的司机黑豹时,兔朱迪的确差点丢了工作,牛局长当场要辞退兔朱迪,是狐尼克上前争辩为兔朱迪多争取了一些时间。兔朱迪后来发现了藏红花的秘密,回到动物托邦寻找狐尼克,狐尼克彼时就躺在桥洞下晒太阳。狐尼克对兔朱迪的嘲讽,源于他自己的艰辛生活。
  • 动物画:官方称影片中藏有六幅画,大约出现在动物托邦博物馆,即快结局时羊副市长拦截兔狐组合的地方。以迪士尼的习惯,这六幅画可能都是有梗的。前两幅画看起来和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战和历史有关。第一幅画是一身军装的男动物抱着死去的女动物,一脸悲伤,天上有闪电划过。第二张图来源应当是《伯戈因将军投降》,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著名的《康沃利斯勋爵投降》构图相似。我猜测这六幅图都是用美国历史的著名场景和人类名画描述动物世界的故事,不过我看不懂。《冰雪奇缘》的城堡里也有很多迪士尼改写的人类名画,那些画更好认一些。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伯戈因将军投降
康沃利斯勋爵投降

  • 其他细节:比如对现实生活中的时尚品牌与电子品牌事无巨细的山寨,一直山寨到手机屏幕上的小字;又比如各种动物从事的职业、使用的公共设施;再比如动物城各种建筑上的标识名称等等。这篇知乎答案讲得很好:http://zhihu.com/question/41035200/answer/89418308

故事肤浅吗?

第一感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也不过如此,很正能量,很美国梦,到最后一片和谐,皆大欢喜。价值观看起来也很主旋律,尊重差异,拒绝偏见,平等互信,没什么新意,寓意肤浅。在我看来剧情确实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简单。剧情简单也不是什么问题,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对于细节、相对于世界的构建,是次要的。故事表层本身比较可看,而且能为儿童所接受,也能让家长安心。

电影的表面美好之下有很多讽喻,其中有一些矛盾是电影解决了的,而更多的矛盾是搁置,例如大象的冷饮店只卖货给大象,兔子对别人称她可爱而不满,DNA 不同带来的隔阂等等。结尾一片歌舞生平,这不就是电影标题中所写的“乌托邦”吗?绕了半天又绕回乌托邦了,如此荒诞幽默,远非欢乐结局的儿童电影。总之,即便在剧情上,电影也不能说是很肤浅的。如果只看到了欢乐的结尾,那应该错失了很多层次。本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层次非常丰富。电影很适合小孩子看,很萌很欢乐很阳光,但成人可以看到太多小孩看不到的内容,哀乐皆有。

对于本片而言,讲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海量细节构成的空间叙事(spatial narrative)才是影片的核心价值。至少在我看来,本片的空间秩序高于时间秩序,故事空间中可供探索的信息、提供的意义远远多于故事情节。故事剧情关于乌托邦的道德训诫和价值观念固然丰富,然而仍然不是影片的主要思想和目的;提供虚拟世界以供观众体验、思考,才是影片的核心内容。这个世界里有太多悬置的难题和细处的美好,观者需要更主动地和影片中的世界互动,才能更好地阅读本片。如果只是锁定镜头焦点,将错失很多信息。

本片在制作时,就对空间叙事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例如长达 18 个月的动物观察。这样的行事风格在迪士尼的前作中也多有体现。制作《冰雪奇缘》时,制作团队绘制了 2000 余种不同形状的雪花,到魁北克的冰宫饭店测量光线的折射反射情况,做了足够多物理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的探索,发表了好几篇 SIGGRAPH 论文,这才得以绘制出美丽真实具体的冰雪天地。制作《头脑特工队》时,为了设计大脑长期记忆区,制作团队走访了很多地点,最终从一家糖果工厂得到灵感,设计出了记忆球储存库。制作电影时,一些编剧愿意写人物小传,帮助演员、导演、编剧自己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与经历,让电影效果更好。迪士尼对动物、冰城堡、大脑记忆区也有类似于人物小传的前期工作。观众看到的背景建筑、背景人物,也有详尽的设计图纸、特征介绍,但呈现在屏幕上的只是迪士尼后台工作的一小部分,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很多时候背后有着完整的设计方案,而不只是画了几帧动画而已。

迪士尼推出的《动物托邦》周边玩具也可以体现他们在细节方面的完整设计。胡萝卜录音笔是可以买到的,还配了说明书,效果与剧中一样。可以买到的玩具还包括兔朱迪开罚单的巡察车、狐尼克遭兔朱迪贴罚单的敞篷跑车、兔狐组合追逐树懒的正式警车,甚至还有狮市长手下狼群抓捕狂暴食肉动物的捕捉车。打开车的天窗会弹出一个捕捉网弹射器,车轮滚动的时候车灯会亮。可以看出迪士尼对这辆车有完整的设计,这部车在电影中可只有一个镜头啊!兔朱迪的正式警车玩具在开动的时候顶灯会闪烁,车内有一个关押囚犯的监狱舱室,玩具配套的人偶是兔朱迪警官和一只违法老鼠。选择老鼠作为周边玩具的违法角色,这本身就有相当的偏见,但是又很符合儿童对玩具的认知,回到影片主题实在让人回味。这辆车在电影中也只有很少的外景镜头,但迪士尼其实对车辆的内部都已经设计过了。这些车辆玩具都配套了剧中角色的模型,模型的四肢可以活动,可以安置到车中座位上,玩具车里甚至设置了专门放动物尾巴的地方。

依照迪士尼的风格,诸如城市规划、交通布局、长颈鹿饮料台、旅鼠管道、河马风干机等等应该也都有完整设计。每一只动物、每一幢建筑、每一件设施都有其来源,制作团队为了设计世界而付出的劳动量会远远多于设计剧情的劳动量。从制作投入的角度看,再说背景为剧情服务也说不通了。相反,讲故事是为说世界服务的,观众跟随着故事,就看到了精心打造的动物世界。如果说迪士尼过去的作品虽然对细节精雕细琢,但还不能让我确认它的用意,那么这一次海量细节的堆积,让我足够怀疑迪士尼对空间叙事的偏爱,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选择。否则真的没有必要把细节做到这样丧心病狂的程度,制作团队为这个世界发明了太多的东西,花费了太多的人力、时间、金钱,远远超出了衬托剧情的需要,却很符合介绍世界的需要。充分的空间叙事不仅让虚拟世界变得丰富、真实,还构成了后现代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美感享受,而且给周边玩具的设计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儿童玩玩具时的体验——咦?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哎!

这种制作动画的方式会很适应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届时剧情将更加稀释,以供观众看到空间里的更多细节,当然,这对观众主动探索的精神要求更高。

电影一直有营造虚拟世界的倾向。1910 年代前的原始电影观影场景和现在的联欢晚会差不多,观众和屏幕里的世界是分割的,观众之间可以随意聊天,走来走去,与电影世界保持充分的心理距离。到了经典电影的时代,影院灯光落下,噪声屏去,人还坐在影院内,但眼睛已经和摄像头合二为一,进入虚拟世界。即 the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mera eye。

在更早的传统戏剧时代,想构建一个空间的虚拟世界很困难。受限于舞台、道具,要完成讲故事的任务就已经很费周折了,往往还需要借助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情节的进展,例如京剧中的脸谱、步法。电影诞生之后,人类塑造虚拟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关于虚拟现实的技术尝试则从上世纪末持续到现在,可能会给电影的虚拟世界塑造提供更多前景。以我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判断,它在电影、综艺、新闻方面的应用可能要早于游戏,时间点会在头戴虚拟设备普及之时。届时会有更多的电影作品注重空间叙事,观影者也有更好的条件去探索空间世界。观影者的眼睛不再锁定在摄像头的位置,而是可以主动移动,探索虚拟空间的内容。这对电影来说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突破。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是创新行业非常火爆且有前景的领域,谷歌阿里华纳投资的 MagicLeap、微软的 HoloLens、Facebook 的 Oculus,都已经做出了相当惊喜的成果,清华也有一些同学正在从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创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成功!

回到电影,《动物托邦》的剧情确实不复杂,剧情如果太复杂了,一来不适合儿童,二来也让观众没有余力欣赏影片的空间。即便剧情有肤浅的层次,这个动物世界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感到肤浅。如果看这部电影时注重剧情,那就是买椟还珠,丧失了一次艺术奇观的体验。迪士尼不在乎丰富的叙事手段,它的作品从来都没有复杂的剧情调度,内容也不抽象,对儿童很友好,像儿童童话那样易于理解。但它的空间叙事手法,已经不知不觉发展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这种空间高于时间的情况,在电子游戏中更常见。电子游戏比电影更容易和观众互动,因而有利于观众对空间的探索,促进了游戏中空间叙事的发展。且不说那些以构造世界闻名的沙盘游戏,即便在《魔兽世界》这样的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也是剧情为世界服务的。2012 年《风之旅人》是空间叙事类游戏近年的艺术高峰,第一个在空间叙事方面取得很高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的游戏则是 1993 年的《神秘岛》。空间叙事广泛渗透到生活各处的潮流以及对这种潮流的反思正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至今仍未停息。

迪士尼的技术探索与艺术追求一直都走在人类前列,我为《动物托邦》展现的高超技艺感到惊叹。唯一有点惋惜的就是觉得音乐太少,没有看到经典的迪士尼式音乐剧风采,如果能够听着百老汇风格的歌曲乘坐动物托邦的交通工具多看两眼动物托邦的其他角落,对我而言,那就更完美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近来不少文章说女生节是反女权的,妇女节是保障女性权益的节日,而强化女生节弱化妇女节的潮流就是在弱化女性权益,是在用“消费主义”污名“妇女”,让女性权益保护这一宗旨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宠溺消费中消解。

这条逻辑看起来貌似能成立,但我觉得这个论断有很大的漏洞。

“妇女”本来就很有缺陷。将英文节日名中的“woman”翻译成“妇女”,再用“妇女”指代女性群体,本身就有给女性强加家庭枷锁的嫌疑。因为“妇”只是一部分女性生活中的一部分角色,用“妇”修饰所有女性,特别突出女性的家庭使命,这与保护女性权益的节日主旨有巨大冲突。“妇女”这个头衔,天然不能取得年轻未婚女生的认同。学生们想创造一个新的节日取代富有歧视色彩的妇女节,满足在校女生无法过妇女节而产生的需要,是很合逻辑的进步行为。与“妇女”相比,“女生”的称呼更为无害。“女生”与“男生”对应,都是平等的学生。而且作为校园节日,强调学生身份,强调与校外的不同,也无可厚非,与“妇女”对家庭身份的强调截然不同。

可能是因为受到女生节的文化影响,近年,3 月 8 日的很多商业活动经常称妇女节为“女人节”“女神节”甚至“女王节”,这些名字就避免了“妇女”的歧视色彩。但是“女神”“女王”不够庄重,“女人”“男人”这类词荷尔蒙味道又太浓,不适合作为节日的官方名称。我觉得把 3 月 8 日称为“女性权益保护日”还不错。

女生节是一代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发明的,由于这个群体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经历,总体上看他们的女性权利意识只会比中国的其他人更强,他们开女性权益的倒车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如果“妇女”这个词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居然还没有被“污名化”,居然还能够堂而皇之地指代女性群体,那恐怕才是女权的反面。


2023年4月22日更新

2007年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把妇女节改名为女人节。或许那时候“女性”这一说法尚未广泛流行。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308/100504.shtml

很多人捍卫妇女这个词的革命性。妇女这个词作为women权利运动的翻译的时候,当然有其进步性。但那个时候如果“女性”一词已经广泛使用,我相信当时的进步人士也不会再将women翻译成妇女,而会翻译成女性。

妇女这个词可能表现为“土气”等,但实质上还是因为曾经的进步概念现在已然落后。“女性”应当正名,顶上。

虽然很多社交网络发言都说要支持妇女节,但是看看大家用的文案、广告语,哪怕是同一句话,也只会在“妇女节”这三个字中用“妇女”,其他地方都是“女性”。该为“女性”正名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很多民族都有在冬天庆祝大节日的传统,这可能与农业生活的规律有关。冬天大家进入农闲,正好可以通过娱乐活动打发时间、总结全年。春节正是如此,很多地方,从腊月十八甚至腊月初八就要开始张罗过年了。购置年货,打扫卫生,走亲访友,四处应酬。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劳累了一年的城市居民难得享受到 7 天假期,却还要负担起繁重的过年关任务。归家、打扫、采购,每一件都要消耗很多精力和体力。红包、采购、交通,年终一笔经济账也能算得人焦头烂额。除此之外,应酬之中可能还要面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是自己不喜欢的相处方式,听他人一些招人烦的念叨。这不仅令人尴尬,而且也很摧折心力。在经历了短短几天的密集洗礼后,大家又要赶紧灰头土脸飞奔回去,投入新一年的紧张工作。

当然春节时往往也有机会见到平时难得一见的朋友,能与喜欢的人见面,心情总是非常舒畅。

不过总的来说,春节是现代长假中节奏最为紧凑,也让人最为劳累的日子,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比工作更辛苦,已经失却了睡到日上三竿的假期意义。

我猜测,随着农业时代的逝去,年俗一定会逐渐变化,变得更加顺遂人性。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前阵子百度帝吧针对“台独”在 Facebook 上展开爆吧,引发诸多讨论。有人认为爆吧是网络暴力,而且手段很“low”,他们感到义愤填膺;也有人认为这是用幽默娱乐的方式化解政治冲突,他们认为值得赞赏。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网民的种种特性,对之批判、阐释,但其实爆吧并非中国网民特有,大型匿名论坛大多都有爆吧。本次爆吧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是:大陆用户头一次接触到跨平台的爆吧,而且还是跨墙的。

再次介绍 4chan

我们网络世界颇为流行的 doge 表情,就是来源于美国两大著名论坛之间的一场爆吧。这场爆吧也与政治话题有关。

Reddit 素有“外国贴吧”之称,环境和百度贴吧很像。Reddit 有一个版面叫“Murica”,意识形态类似于中国的铁血论坛,集中了美国的一批极端爱国主义者,依照 knowyourmeme.com 的说法,是“extreme patriotism”。按照中国的语境,这个 Reddit/Murica 大概就可以翻译为“大美利坚吧”。‘Murica 就是 America 的一种口音较重的读法。

Reddit 是被 doge 爆吧的,主动的那一方来自 4chan。我在《对抗“伊斯兰国”:网络侠盗匿名者》一文中曾经介绍过 4chan,因为 4chan 是匿名者组织的起源地。4chan 起初分为 /a/ 和 /b/ 两个版块,/a/ 关于漫画,/b/ 关于非漫画的一切,后来又产生其他分支,其中 /b/ 版文化影响力最奇葩。/b/版又称 random 版,即“大杂烩”。很多人觉得百度爆吧的行为非常 low,是网民的下限,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那我只能说,这话恐怕不能成立,百度帝吧的本次爆吧,真实体现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气度。4chan/b/ 才是个真正可怕的地方,比《黑镜》第一季第一集可能还要夸张。

澎湃新闻郑怡雯曾写过一篇介绍 4chan 文化的文章:探秘“艳照门”泄露源4Chan:没有交集的人无法理解的文化,我摘取其中一些媒体评论如下:

/b/板块的存在,使得4chan被封为“互联网中的莫斯埃斯利酒馆(出自星球大战)”——即为“人性能堕落到多远的就多远,为求关注度而不断秀出下限, /b/ 版块的内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代杂志评论道:“ /b/ 里面的内容和高中生浴室里的闲谈一样猥琐,或者更像色情电话服务中的内容,这甚至会是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文章。”
“没长大的各种‘小畜生’仗着网站能完全匿名,变着花样地在这撒野。”——纽约观察报;
互联网的屁眼”——这是Encyclopedia Dramatica;
“恶心之至”——连线杂志。

还有他们捣过的蛋:

2008年时代杂志曾在网上发起当年最有影响力人物投票,4chan用户利用投票软件成功将4chan创始人刷上排名榜第一位…
谷歌每年会推出谷歌关键词搜索排行榜,通过4chan用户“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得某年排行榜上出现swastika(纳粹十字)、lol niggers(带有歧视性的黑人昵称)等关键词。
4chan用户喜爱在Twitter上发起“标签整人”运动。最近比较热门的就是 #leakforjlaw(与詹妮弗同在)的标签,他们尝试着推动Twitter女性用户支持詹妮弗的露点行动。
4chan还闹出过假新闻。2008年10月,4chan流出了苹果公司乔帮主的去世谣言,当时还真的让苹果公司股票急剧下跌。

起初,/b/还不算是如此没节操,也就是每周在这里贴贴猫咪图,但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用户就是一个个“人渣”,时代杂志曾报道称,这里的用户曾臆想出许多细节来恶搞一个真实自杀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幻想出的故事是,他因丢失一个 ipod 而伤心得自杀了,继而发展到在线下,不断在逝者的墓碑边放 ipod 然后拍照的恶搞行为,甚至还电话骚扰逝者的伤心父母;另外,一个 11 岁小女孩在她的视频中抱怨这一板块而被这里的用户持续骚扰。

他们连儿童都不放过,甚至包括死去的儿童!我还知道些更凶残的事:

  • 在推特上发起#CuttingForBieber 活动。当时贾斯汀·比伯疑似吸食大麻的照片曝光,4chan 诱导粉丝们自残求其戒毒。
  • 不少杀人之后的炫耀帖,比如自己和尸体的合照帖、藏尸地点竞猜帖。
  • 有人视频直播自杀。
  • 有枪手人发帖预告枪击案,说:“大伙儿如果住在西北地区,明天就别去上学了,不安全,明早我会发个直播帖。”第二天早晨就爆发了俄勒冈枪击案,13 人死亡。

这里有一部优酷视频介绍了一些 4chan/b/的恐怖帖子,部分与我提及的内容重复: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OTc3MDk1Ng==.html。

这种论坛在中国还不分分钟被政府取缔?经常看到国内批判网络暴民的文章,殊不知国内这些只能叫键盘侠,离真正的网络暴民差了十万八千里。早年猫扑还有一个版块叫“厕所”,神秘兮兮的,还要密码,其实里面无非是赏黄图猜番号,其乐融融,一片和谐。

摘取维基百科对/b/的部分介绍如下:

/b/版有一个“no rules”(没有规则)的方针:除了违法内容以外(如儿童色情物品和发垃圾邮件),什么都可以贴。 “no rules”方针所针对的也包括管理员的管理行为,也即用户亦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甚至没理由——被封禁。在一次《纽约时报》的采访中,moot(站长)表示:在/b/版中,“版民的力量在于:以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管理员只是担当平台提供者而已。

看起来简直是民主的楷模呢,法无禁止皆可为。问题是,那几个独裁的吧主是什么鬼?立法又在哪里?

未名 BBS 的法治范例

这里我就要转开笔提一提了,北京大学的未名 BBS 是法治 BBS 的典范。

未名 BBS 有一个仲裁版专门负责处理版务纠纷。首先,立法足够扎实,未名的版规写得都跟国家法律一样,条文层次分明,详细分析“罪行”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有“量刑”标准和幅度,有兜底条款,有给“修正案”留的窗口,“应该”“可以”等等术语都用得十分精确,给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司法制度也配套,成员遇到纠纷时可以向仲裁团提起上诉,纠纷各方陈述意见之后,三人组成的仲裁团会根据多数意见撰写判决,并附上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我看过辩论内容,就跟美国最高法院辩论似的,三位仲裁各自陈词,交锋辩论,用的都是法律术语和庭辩手法,最后投票。版主们并不都是法学生,但他们法律素养都非常高。仲裁版的帖子标题全都长“A 诉 B仲裁案结案”这个样子,阿西巴,不愧是北京大学,未名 BBS 的法治让我叹为观止。

这是最新一起案件的结案帖,2016 年 01 月 07 日结案的,大家可以一睹为快:http://bbs.pku.edu.cn/bbs/bbscon.php?board=Arbitration&file=Z.1452137971.A&num=9&attach=0&dig=13

从爆吧到黑客犯罪

话题回到 4chan/b/。4chan/b/的人肉搜索、网络骚扰、网络欺凌这条线逐渐深入发展,就形成了黑客组织,即匿名者。

4chan/b/成员喜欢 raid 别的平台。所谓 raid,就是国内的“爆吧”。raid 这个词用得更有戾气更残暴。raid 的方式,就是疯狂灌水使得对方瘫痪,这一方式进一步扩展,包括打骚扰电话,发垃圾邮件,给对方发送全黑的传真以消耗墨盒等等。再到最后一步,就是发起 DDOS 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使得对方网站瘫痪。DDOS 攻击的原理就是使用大量肉鸡访问目标网站,让对方服务器不堪重负而崩溃,原理和骚扰电话、爆吧发帖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技术更高级、后果更严重。到了 DDOS 这一步,就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行为。

4chan 产生匿名者,大致有这样的一条逻辑线索在。匿名者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与 4chan/b/一脉相承。

doge 事件

风靡全球的 doge 表情是怎么来的呢?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 doge 事件的当事双方。在墙外,跨平台爆吧也是不罕见的。当地时间 2013 年 8 月 26 日,不知道什么原因,4chan/b/看 reddit/Murica 那帮美利坚自干五不爽,抱着“去你妹的美利坚”的态度,在Murica 版上疯狂发一只柴犬的图。根据 dailydot 的报道,爆吧实际从 2013 年 8 月 25 日晚间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东部时间 26 日中午 12 点 15 分。doge 这一拼写是故意的错拼,其实就是 dog,这一拼法来自于 2005 年的一部网络动画 Homestar Runner。这只柴犬的形象也是随着那部动画逐渐在 reddit 和 tumblr 上流传的。

当地时间 8 月 26 日中午 12:30,reddit/Murica 方面开始删帖,爆吧大体结束。这件事就这么玩了。看起来有点不给力,但是 doge 这个表情从此红遍大洋两岸。

除 doge 之外,著名流行语 Nice boat,著名表达形式暴走漫画,也都是 4chan 带给我们的正面内容。

爆吧话题

中外爆吧都喜欢围绕着明星话题和政治话题展开。国内的李宇春吧当年参与了无数贴吧纠纷,而国外的 Taylor Swift 屡屡成为被曝的对象。这次的台独爆吧和 doge 的 Murica 爆吧则是针对政治话题。

同时具有明星和政治两重属性的话题就更容易爆了。例如本次周子瑜、黄安、罗志祥等一连串明星事件,又例如当年魔兽世界吧对阵 Super Junior 吧在哈韩议题下的 69 圣战,巨型战斗往往围绕着明星+政治话题展开。为什么爆吧总是围绕着政治和明星?政治和明星有哪些独特之处?我并没有想明白。

评价百度帝吧爆吧 Facebook 事件

看完这么多之后,再回头审视百度帝吧对 Facebook 的行动,就会切实地感受到美食、聊天、相亲是多么地礼貌、温暖、幽默,两岸网民的互动又多么能体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美德。很多人批判刷屏暴力,觉得把大陆人的脸都丢尽。但我想他们可能有点过于阳春白雪了,刷屏确实不好,甚至可以一路发展成黑客犯罪,但刷屏本身也没不好到哪去。

仅就爆吧而言,这次行动已经操作得足够好,当然,这背后一定有政府的默许和引导,尽量避免了糟糕的局面。爆吧本身在我看来并不尴尬,真让我感到尴尬的,是贴吧和 Facebook 间隔的那道墙,两岸人民鹊桥相聚,跨越政府设置的障碍为政府做事,这是多么有趣啊。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感谢刁伊依对本文的帮助。

本文第一节发表于 2014 年 10 月 01 日,于 2016 年 02 月 05 日完成全文。

网络上的 DVD 租赁店

小时候你们家有没有租过碟子?从小店铺那里租一张电影 VCD,一家人欢聚一个周末。光盘上通常会有很多划痕,需要机器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才能看。不然不仅屏幕卡顿,扬声器还会发出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惊悚声。现在这些店铺已经很难找到了,昨晚我逛街觅食,看到一家音乐 CD 店,也已经不再有出租服务。

Netflix 最早就是一个 DVD 租赁公司,不过它不是普通的小铺子。

美国有一家老牌电影出租店 Blockbuster,中文名百视达,连锁店遍布全美。出租内容有 VHS 录影带,也有 DVD 光盘。用户上班下班,走过路过,付订金租电影,看完了再还回来结账。它的规模很大,片库储藏也很丰富,是这个领域的霸主。

在那个.com 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新兴公司利用互联网成长起来,Netflix 就是其中一个。

Netflix 颠覆了这个行业。

Netflix 一家线下连锁店都没有,它就像是电影租赁界的亚马逊,是电子商务的先驱。Netflix 是一个活在网络上的公司。想要租 Netflix 的 DVD,用户首先要在它的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然后付费订阅它的服务。收费分几档,付的费用越高,你手头能同时持有的影片越多。举个例子,假如你买了同时持有 n 部电影那一档的服务,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心愿单,你可以把自己想看的电影全都写进去,Netflix 会把心愿单的前 n 部电影寄到你家里。当你把看完的影片寄回,它就会按照心愿单顺序继续给你寄新的影碟。费用是按月收的,只要你看得够快,一份价钱,一个月想看多少电影就可以。

Netflix 把碟片装在招牌式的红色信封中,人性化的是,它还会随信再寄一封回邮信封,用户可以把碟片放到回邮信封中寄回 Netflix 公司。这不仅仅是一个方便顾客的设定,更是一个高明的商业手段。DVD 机和 DVD 光碟是家庭客厅中的常见道具,当用户的家中有访客来访时,他们就很可能会看到被主人摆放在客厅的 Netflix 信封。当一个人在几个不同朋友的家中都看到这个耀眼的红色信封后,他很可能就会向朋友咨询有关事宜,成为 Netflix 的新用户。回邮信封这个给顾客提供体贴服务的道具,同时也成为了 Netflix 最好的广告。口耳相传的良好口碑超过一切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当用户在家庭情景中看到这个红色信封时,家庭的主人会成为最好的推销员,用户可以详尽地了解 Netflix 的工作流程和服务细节,他可以亲眼见证 Netflix 给主人带来的优秀体验。当他成为 Netflix 的新客户时,他已经了解 Netflix 的工作方式了,他会成为一个“熟客”,帮助 Netflix 高效完成交易。客户服务+商业广告+市场教育,完美的商业手段。

相对于线下 DVD 连锁出租店,Netflix 的优势太多。

  • 价格低廉。最低 9.99 美元就可以购买 Netflix 一个月的服务,想看多少电影都可以。用户如果去百视达租电影,每部电影视电影热门程度需要三到五美元。
  • 没有滞纳金。只要他的付费服务没有到期,Netflix 的用户永远都可以持有 n 部电影。百视达则不同,视具体情况,有的可以租 5 夜,有的可以租 24 小时,一旦过期再还,需要交滞纳金。
  • 影片资源丰富。不管百视达总的影片种类有多么丰富,每家线下连锁店能出租的影片总是有限的。Netflix 就没有这个问题,只要库存里有某部影片,就一定能寄给用户。在线商店的长尾服务总是要比线下好,如今这个规律依然普遍成立。
  • 方便。不需要去门店排队,不需要去门店还碟,不需要对着琳琅满目的货架仔细寻找、挑选。只需要键入影片名,搜索,下单,碟片就会寄到家里,看完之后只要投回邮筒,自己心愿单上的下一部影片就会寄来,完全自助、自动。
  • 经营成本低。Netflix 不需要支付线下的房租,不需要给每一家连锁店购买大量的碟片库存,不需要招聘大量的服务人员。Netflix只需要一些仓库、一些服务器、不多的员工,这就足够。
  • 易于管理。Netflix 不需要计较每一笔交易的订金、租金、出租时间、滞纳金,它只需要在 IT 后端上关注每位用户的租碟状态和心愿单。它也不必担心门店的失窃、员工的失控等问题,机构空前精简,管理空前简单。

如是,Netflix不断发展,百视达濒临倒闭。

Netflix 与电影出版商也达成了很好的默契。

对于当时的用户而言,Netflix 的一大特点就是片库完整。正如上文所述,在线商店的长尾服务总是要比线下好,用户总是能够在 Netflix 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小众电影。小众电影的院线收益是有限的,电影公司非常依赖其 DVD 收入来赚钱。

另一方面,热门大片的 DVD 价格高、需求量大,用户蜂拥租借,导致 Netflix 需要高价购买大量此类 DVD 以供出租,推高了 Netflix 的片库成本。

为此,Netflix 做出了一个精彩的决策:诱导用户租借小众电影。

Netflix 在自己的网站上重点推荐各种各样的小众电影而非热门电影,一来减少了自己的片库成本,二来帮助电影出版商解决了冷门电影的销售问题,三来让用户觉得自己的口味非常有格调。一石三鸟,各方都很满意,Netflix 获得巨大成功。

就这样,Netflix 成为了电影出版商的好朋友,成为了影评和片库都很完备的一家网络 DVD 超市。

从「在网络上租赁电影」到「在网络上播放视频」

由于技术的进步,Netflix 预见到了 DVD 的没落和流视频的兴起,走向了转型之路。

不过,流视频的发行方式和过去相比有一种颠覆:它不再依赖特定介质了。这对 Netflix 的业务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传统 DVD 租赁的版权逻辑

在网络时代之前,内容的传播一般要通过物理载体来实现。书籍依赖纸张,音乐依赖磁带和 CD,电影依赖录像带和 DVD。想要复制、出售内容,就必须复制、出售这些物理载体。出版商每出售一份物理载体,就会获得一份相应的收入。此后购买人虽然没有对于内容的任何权利,但是可以随意处分他手头的这一份载体。也就是说,购买人不能复制、发行他拿到的内容,但可以把他的这份物理载体出售、租赁给其他人。这个出售、租赁行为不侵犯版权,版权所有者无权过问。用户也可以反复使用他购买的载体,可以看一部电影无数遍,翻来覆去地看,不受任何限制,这与网络时代下的月费、年费会员是不同的。反复消费也不侵犯版权。

在这一情境下,版权所有者想要制裁盗版,只需针对市场上非自己生产的内容拷贝即可。这一做法较有可操作性,虽不能杜绝盗版,但长期运行至今,基本能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网络改变了这一切。

网络版权

网络最大的改变,就是使得内容不再依附于载体。随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不断演化,这一趋势很可能会逐渐加深。

在万物联网的世界,任何一台连接网络的终端都可以获取整个网络的内容。内容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任何设备。内容对于物理载体的依附被打破,关于内容的交易和管理再也不能围绕着物理载体进行。

对于电影而言,这种变化就是从 DVD 到流媒体。

本来,Netflix 从出版商那里买来的是物理 DVD 拷贝,就和我们普通用户买 DVD 一样,所有电影都能买,一定可以保证片源齐全。由于量大,Netflix 还能从出版商处享受优惠。又由于 Netflix 能吃掉那些销量不佳的小众电影,出版商还愿意给它更大一笔优惠。

现在情况变了,Netflix 提供的是流媒体服务,它必须向出版商购买电影的网络发行权,它必须一家一家地谈,买下所有电影的网络发行权,才能维持庞大的影片库。这是不现实的,且不谈成本问题,出版商也不愿意把所有影片的网络发行权都交给一个市场巨头打理,他们肯定希望能有 Netflix 的竞争对手来采购网络发行权,以保证自己产品的售价不太吃亏。甚至他们也可以自起炉灶搭建流媒体服务,自产自销。反正是新兴行业,大家都从头开始,凭什么要把网络发行权都卖给 Netflix 呢?

因此,Netflix 和出版商的美好默契不再,Netflix 的流媒体服务片源成了问题。

现在好多国外的网友们都在抱怨:Netflix 的片子越来越少了,价格还贵,我现在都用亚马逊和葫芦。

去年,Netflix 曾经上调了一次月费,结果股价应声暴跌四分之一。

做流媒体生意,片源和技术对于 Netflix 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它能够在新的领域击败新的竞争对手吗?

云计算

如今,Netflix 享有良好的技术口碑,他们在 GitHub 上贡献了大量源代码,建立了自己的开源软件中心

DVD 网络租赁服务和流媒体服务完全不同。

一个公司想要自己提供面向全美的视频流网络播放服务,就需要自己架设一张覆盖全美视频播放网络。这项任务的软件和硬件成本都是巨大的。

在 Netflix 公司发展租赁服务的早期,他们甚至在全美都只有一座仓库,来存储他们的 DVD 片源,后来也不过添加了寥寥几座。而建设全美视频网络是一件量级上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他们需要让网络节点覆盖全美,每一个节点都要装备强大的视频解码、编码计算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存储大量视频内容,还要保证足够的带宽。机房、电子设备、人力资源,无一不需要 Netflix 投入大量的成本。

但其实,建立一张全美视频播放网络是不必要的。美国早就有丰富的网络设施,谷歌、亚马逊、微软等都有成熟的全美网络,完全可以考虑利用现成的基础设施,就好比 Netflix 在提供 DVD 租赁服务时也会利用现成的邮政与快递公司。

于是,从 2009 年开始,Netflix 逐渐将其计算设施搬迁到 AWS 上。

AWS 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项高度可用的云计算服务,彻底升级了计算机行业的基础设施。

AWS 全称 Amazon Web Services,是亚马逊旗下的一项重要战略服务。名字挺土的,但是意义特别重大,价值难以估量。

本来,如果你想部署一个网站,或是提供一项网络服务,需要自己购置机房和带宽,自己配置机器,自己维护这些设备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基础要件都具备了,你才能够将你需要部署的内容放到机器里,为大家提供服务。亚马逊的云计算把基础部分的服务全部帮忙做了,你需要的仅仅是购买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然后把自己想要部署的内容放到亚马逊云计算平台上,它就能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租机房?不需要。买实体机器?不需要。安装操作系统?亚马逊直接向你提供操作系统镜像。至于全国或全球网络节点铺设、带宽分配,也用不着你操心了,只要购买亚马逊的相关服务,鼠标拖一拖就可以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些服务都很便宜!亚马逊本来是一个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在全球都购买了大量的计算设施,部署了大量计算资源。他们发现不少计算资源都是闲置的,可以开发云计算平台把这些计算资源租给别人使用,高效利用起来。这就是亚马逊云计算的开端。在云计算平台中,这些计算资源可以随时支取、随时释放,弹性使用,计时收费,效率比普通的计算环境高得多,价格也十分低廉。

Netflix 成为了亚马逊云计算的重要客户,开发并开源了一系列亚马逊云计算环境下的运营工具,为亚马逊云计算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声誉和社区口碑。计算机公司对于技术生态环境的话语权是相当重要的权力,可以主导技术的走向,吸引全球技术人员的贡献。Netflix 从一家 DVD 租赁商开始,一步步建起了自己的技术大厦。

Netflix VS 亚马逊 Prime Instant Video

Netflix 的计算设施基本都建立在亚马逊云服务之上,而亚马逊本身也是流视频服务的一大玩家。

亚马逊 Prime 服务计划是亚马逊美国的一项综合增值服务,包含很多具体内容。这里是官方介绍页面:http://www.amazon.com/Amazon-Prime-One-Year-Membership/dp/B00DBYBNEE,目前该服务售价为每年 99 美元。

亚马逊 Prime 服务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Prime Instant Video 计划正好和 Netflix 的拳头服务构成正面竞争。而且,Prime Instant Video 的节目内容比 Netflix 丰富得多,而 Prime Instant Video 还只是 Prime 计划的六分之一。

价格

Netflix 的价格是每月 7.9 美元,折合每年 95.8 美元,与 Prime 现在的年费 99 美元相当。但是,Prime 起初的年费其实是 79 美元,比 Netflix 便宜不少。而且,Prime Instant Video 只不过是 Prime 计划的六分之一。79 美元的价格可以说是白菜价了。2014 年后半段,Netflix 还试图将月费提高到 8.9-9.9 美元。由于市场压力,调价未能成功。

即便是目前的价格,亚马逊也占了绝对优势。

会员数

如今,Prime 计划在美国拥有 4000 万会员,Netflix 只拥有 3900 万。而 2014 年 9 月,Prime 计划在美国才只有 2900 万会员,发展速度可见一斑[3]。

片源

本文第二节提到,Netflix 公司在 DVD 租赁时代拥有大量小众片源,而且这一优势在流媒体时代消失殆尽。而当今拥有大量小众片源的,正是亚马逊。亚马逊就是一家大超市,而且这个超市还是网络版,货品比普通超市更多更全。很多小众 DVD 和流媒体内容都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

技术

本文第三节提到,Netflix 公司目前的业务托管在亚马逊云上,Netflix 对亚马逊云的掌控不可能超过亚马逊本身,亚马逊内部的实验产品也不一定会让 Netflix 使用。亚马逊本身是世界四大互联网巨头之一,技术雄厚,人才丰富,只要亚马逊充分重视流视频市场,Netflix 在流媒体技术上就很难与其竞争。但目前,Netflix 在视频领域非常专精,又有多年的积淀,技术钻研不落下风。而且 Netflix 与亚马逊云合作,为亚马逊云开发了很多工具、提出了很多改进,帮助亚马逊云从功能简陋的新生儿发展成如今的巨无霸,双方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Netflix 越来越强调自制剧,亚马逊化身大卖场,双方有错位竞争的可能,这种合作或许会长期维持下去。

Netflix VS Hulu

Hulu 有浓厚的中国背景,它的名字就是从中文“葫芦”而来,其中一个寓意就是“网站中尽为珍宝”,官网介绍中有更详细的解释。

Hulu 是影视内容商投资成立的新兴流媒体公司,其主要技术团队在中国,就在清华大学东门门外,距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咫尺之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子系、交叉信息研究院等有大量实验室位于信息技术大楼,此楼是这些院系师生的一个主要科研场所。

Hulu 选址于此,就在人才招聘方面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占据美国 90% 视频广告服务份额的 FreeWheel 公司,就是一家技术团队在北京,而服务对象为北美的成功典范。FreeWheel 的 CTO 于晶纯说:“在中国,优秀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非常高,所以我们的团队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而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实现,而且我们团队能力也大大超越了跟我们同期发展的美国公司。”[4]

在 Youtube 已大成气候的 2006-2007 年,影视剧内容厂商希望能够快速跟上互联网视频的脚步,因而成立了 Hulu,并从清华门口快速招揽人才。同样在 2007 年,Netflix 进军流媒体[5],FreeWheel 成立[6]。

价格

Hulu 收费服务的价格是每月 7.99 美元,但 Hulu 也可以免费使用。付费用户可以提前观看一些剧集;免费用户只能用电脑收看节目,而付费用户可以用包括电视、平板在内的所有设备。

会员数

截至 2015 年 4 月,Hulu 有超过 900 万付费用户。

片源

Hulu 最早是由 NBC 环球与新闻集团成立的。后来华特迪士尼加盟注资,而新闻集团拆分成新闻集团和 21 世纪福克斯,所以现在由 NBC 环球、21 世纪福克斯、华特迪士尼三家公司共同控股[7]。可以看到三家股东全都是传统内容生产商,而非互联网公司。作为影视剧公司的亲儿子,Hulu 在片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根本不需要像 Netflix 那样依靠制作精良的自制剧来打拼,它只要完善好自己的工程工作,其母公司就会为它输入源源不断的内容和广告商。除了母公司之外,同为内容生产商的 ABC、CBS、索尼影业、百代唱片、华纳唱片等等诸多大小公司也前来抱团。

Hulu 的片源比其他服务商总体上更新,体验更接近电视,适合第一时间追剧。它也和传统的有线电视网整合得很好,NBC、FOX、NBCU、ABC、FX 等等有限电视网的用户都可以通过 Hulu 收看电视网的内容。Hulu 是最像电视的网络流媒体服务商,这也与它的幕后背景相衬。

对于 Netflix 而言,Hulu 的诞生无疑是个糟糕的消息,本来它和电影电视公司都有很好的合作,帮助它们销售冷门 DVD。但在网络平台上,它们从经销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变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握有内容源的电影电视剧公司,自然会优先把内容交给亲儿子 Hulu,所以 Netflix 的内容资源大受限制。Hulu 可以即时播放新片,而 Netflix 拿到播放许可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Netflix 近年越来越重视自制剧,也制作出了一些品质优良的自制剧。他们现在以自制剧为招牌,既是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有被迫无奈的因素。

Netflix,Amazon,Hulu 三家片源对比:[8][9][10]

技术

不依赖第三方云平台,自研,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中国。

从平台到频道

Netflix 本是一家 DVD 分销商,它利用网络搭建了一个大型 DVD 消费平台,全美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消费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但现在 Netflix 已经成为了网络视频服务商,主要播放 Netflix 自制的内容,也包括数量有限的第三方影视剧。Netflix 已经与普通的网络电视台没有区别,它已然从一个影视剧租赁平台变成了一个网络视频频道。过去,它是影视剧公司的经销商;现在,它是影视剧公司的竞争对手。它已经不再拥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不能用自己的平台身份坐收佣金。它不得不和竞争对手一样,花大力气制作剧集、铺设网络、抢夺收视率。它的所作所为和那些已经投入网络市场的传统电影电视公司没有区别。本来,Netflix 是一家很新颖的公司,它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租碟体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提高了电影销售和消费的效率。但是,它现在已经和普通网络电视台所为没有不同,多他一家不多,少他一家不少。

但 Netflix 的这条转型之路是被迫的。Netflix 的兴起得益于网络发展,但网络发展也使得 DVD 市场消亡。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搭建网络租赁平台、创造崭新商业模式才变得可能;而又由于网速和带宽的增加,DVD 本身又被流媒体取代了,DVD 租赁平台无物可租。而网络视频的分享平台已经有 YouTube 牢牢占住。现在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Netflix 的 DVD 租赁业务只有那么短短几年的发展机遇,他们敏锐地把握住了。而且,Netflix 还很早就预见到 DVD 将被流媒体取代,所以主动走向转型之路,这在成名大企业中难能可贵。很多不能及时转型的企业都关门大吉,最近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和柯达。但是,Netflix 作为内容制作方面的新手,要如何在新的市场与老牌电影电视公司竞争呢?Netflix 与其他电影电视公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数据。

数据优势

2014 年,关于 Netflix 与“大数据”的话题在国内非常火爆,有一些流言说《纸牌屋》是通过“大数据”制作出来的剧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在第一章提到过,Netflix 的 DVD 租赁业务一大特点就是品类齐全,各式影片应有尽有。在 Netflix 的 DVD 租赁平台里,储存了海量的影片信息和用户对这些影片的评分信息。从这些数据中 Netflix 可以推断特定用户的兴趣爱好、用户普遍的兴趣爱好、热门电影的特征等等信息。早在 1997 年 Netflix 成立的时候,Netflix 就引入了推荐引擎这一技术,比亚马逊还早。推荐引擎可以帮助他们把小众电影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用户在登录 Netflix 的时候可以得到系统的推荐。2006 年,Netflix 举办了百万美金的悬赏比赛 Netflix Prize,公开向社会征集推荐算法。

进入流媒体时代之后,Netflix 收集的数据更多了,除了用户习惯与偏好外,它还详细记录了用户看一集电视剧花多少时间、一晚上看多少集电视剧等等。根据这些收集到的数据,截至 2014 年初,Netflix 内部已经将影视剧分成了近 8 万个不同的类别[10]。

这些数据对于推荐引擎的性能很有帮助,但并不能自己编剧、生成剧情。除了服务于推荐引擎之外,这些数据主要用来帮助 Netflix 采购剧集、挑选导演和演员等等。在《纸牌屋》案例中,按照公开的说法,Netflix 公司一个情节也没看,一点市场测试都没做,就拍板要拍这部剧,因为他们的预测系统认为这部剧会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11]至于这部剧本身,则完全是由人而非机器创作的。[12]

本文第二节提到,在流媒体时代,Netflix 的内容采购成本陡增。由于预测系统的辅助,他们可以保证购买的剧作物有所值,把钱花在刀刃上。数据是 Netflix 领先同行的优势,也可以用来化解他们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一些劣势。

很多内容生产商自己也希望能拥有大量数据,掌控用户信息。随着数据价值越来越高,内容生产商不希望自己产品的消费数据都被 Netflix 拿走,至少他们希望能够分享这些用户信息。而 Netflix 则从商业竞争和隐私保护角度都不愿意给出数据。所以有的内容生产商不愿意销售内容给 Netflix,这也影响到了 Netflix 的片源。

同时,外国政府也不希望 Netflix 掌握本国观众的信息,监管部门要求 Netflix 提供数据,或者禁止 Netflix 将本国用户的数据存储在境外。加拿大与 Netflix 的矛盾就是一个典型,赫芬顿邮报甚至为此开拓了一个专题:Crtc Netflix。Netflix 至今没有进入中国,也与中国对监管的高要求有关。

简而言之,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和外国政府不能容忍 Netflix 独吞数据的行为,所以数据既是 Netflix 领先于同行的优势,也是 Netflix 的烫手山芋。

频道局限

在 Netflix 由平台退化到频道之后,它就没有 DVD 租赁时代稳定的长尾收入了。现在它非常依赖爆款,如果自己的主打剧作不能击败其他电视台,则收入就会大受影响。在频道竞争中,Netflix 没有内容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但有数据优势。不过这个数据优势在亚马逊和葫芦面前能维持多久还要打个问号,因为亚马逊有几乎全美家庭的消费数据而葫芦有大部分主流电视网的消费数据。Netflix 在电影行业积累的细致的垂直数据能不能比亚马逊和葫芦的数据更有作用,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用户提到 Netflix,想到的不是逛街找剧,而是它最近又播放了什么火爆剧集,用户在 Netflix 上追剧式的观看方法已经和对待数字电视频道的态度没有区别。截至目前,Netflix 的推荐引擎仍然是体验最好的,但 Netflix 的地位如果从平台降格为频道,则推荐引擎的意义也就不如从前了。过去人们在 Netflix 上租借 DVD,首页上的推荐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寻找钟爱的小众电影,这既提高了用户观影的优越感与满足感,又帮出版商销售了小众电影,还能优化 Netflix 的片源结构并且使得 Netflix 不用购买更多昂贵的热门影片 DVD,既节约成本又能和上流厂商处好关系。但作为流媒体的 Netflix 公司,最吸引用户的是它的爆款自制剧而非小众广泛的各类影片,因此推荐引擎的作用就低了很多,而且 Netflix 电子片库里也没有太多小众内容可供推荐。不过,良好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依然很重要,它对用户体验很有帮助,有助于提升 Netflix 的品牌价值。推荐引擎对于优化片库结构的帮助没有了,但对优化用户体验的意义依然存在。此外积累的数据除了驱动推荐引擎也有新用途,即上文提到过的指导剧作购买、预测爆款剧集。

虽然 Netflix 的知名度火爆上升,一时风头无二,甚至一度占据了全美网络流量的 35%,比 YouTube 还要多 20%[11][13]。“Netflix and chill”已经成为男生邀请女生共度良宵的通用暗语。但是,那个有着精彩商业模式的 Netflix 平台已经死了,现在的这个 Netflix,是一家火爆的网络电视台,它需要不断生产出爆款内容才能维持今日的地位。它已经遇到了危险,现在,“Hulu and hang”也挺流行的,这或许可以说明,好些姑娘对 Netflix 已经没那么感冒。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