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这个名词本身有歧视
近来不少文章说女生节是反女权的,妇女节是保障女性权益的节日,而强化女生节弱化妇女节的潮流就是在弱化女性权益,是在用“消费主义”污名“妇女”,让女性权益保护这一宗旨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宠溺消费中消解。
这条逻辑看起来貌似能成立,但我觉得这个论断有很大的漏洞。
“妇女”本来就很有缺陷。将英文节日名中的“woman”翻译成“妇女”,再用“妇女”指代女性群体,本身就有给女性强加家庭枷锁的嫌疑。因为“妇”只是一部分女性生活中的一部分角色,用“妇”修饰所有女性,特别突出女性的家庭使命,这与保护女性权益的节日主旨有巨大冲突。“妇女”这个头衔,天然不能取得年轻未婚女生的认同。学生们想创造一个新的节日取代富有歧视色彩的妇女节,满足在校女生无法过妇女节而产生的需要,是很合逻辑的进步行为。与“妇女”相比,“女生”的称呼更为无害。“女生”与“男生”对应,都是平等的学生。而且作为校园节日,强调学生身份,强调与校外的不同,也无可厚非,与“妇女”对家庭身份的强调截然不同。
可能是因为受到女生节的文化影响,近年,3 月 8 日的很多商业活动经常称妇女节为“女人节”“女神节”甚至“女王节”,这些名字就避免了“妇女”的歧视色彩。但是“女神”“女王”不够庄重,“女人”“男人”这类词荷尔蒙味道又太浓,不适合作为节日的官方名称。我觉得把 3 月 8 日称为“女性权益保护日”还不错。
女生节是一代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发明的,由于这个群体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经历,总体上看他们的女性权利意识只会比中国的其他人更强,他们开女性权益的倒车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如果“妇女”这个词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居然还没有被“污名化”,居然还能够堂而皇之地指代女性群体,那恐怕才是女权的反面。
2023年4月22日更新
2007年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把妇女节改名为女人节。或许那时候“女性”这一说法尚未广泛流行。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308/100504.shtml
很多人捍卫妇女这个词的革命性。妇女这个词作为women权利运动的翻译的时候,当然有其进步性。但那个时候如果“女性”一词已经广泛使用,我相信当时的进步人士也不会再将women翻译成妇女,而会翻译成女性。
妇女这个词可能表现为“土气”等,但实质上还是因为曾经的进步概念现在已然落后。“女性”应当正名,顶上。
虽然很多社交网络发言都说要支持妇女节,但是看看大家用的文案、广告语,哪怕是同一句话,也只会在“妇女节”这三个字中用“妇女”,其他地方都是“女性”。该为“女性”正名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