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1. 术业有专攻
  2. 2. 偏见
  3. 3. 亮点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提出了很多创见,但也有很多地方非常荒谬。

例如,在 Hybrid Energy 一章中,麦克卢汉说核聚变氢弹比核裂变原子弹威力大,这印证了聚合的能量大于分裂,因而媒介聚合的影响要高于媒介分裂。此论断和周小平、崔永元一个级别,这样的论断在书中到处都是,看起来与巫术无异,我在豆瓣上也看到了一些类似评价。

氢弹比原子弹威力大,只是因为重氢聚变释放的能量比铀裂变的能量大,与聚变、裂变本身的形式没有关系。我们也能找到很多分裂比聚合释放更多能量的情况,例如原子弹的威力大于煤炭燃烧的威力,而煤炭燃烧是碳和氧的化合反应。退一步,即便裂变、聚变的形式与释放能量的量级有关系,也不能印证与它无关的另一个现象。比如不能说水一定往低处流印证了人一定会往低处堕落。

术业有专攻

从特定现象中通过思辨抽象出规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首先要求特定现象和事实准确,其次要求抽象出规律的过程要合理。《理解媒介》没有做到这两点。相反,它讲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并将其盲目推演到其他领域。

首先,麦克卢汉采信的很多“事实”是不成立的。麦克卢汉将很多他认知中其他领域的原理及现象作为自己论证的论据。但术业有专攻,其实这些领域的原理及现象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所谓“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他拿这些内容做论据的时候,前提事实就已经错误了。

其次,论证方法有很多基于异想天开的脑补。认可现代科学的人不会因为接纳奇点大爆炸的宇宙诞生假说而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只是作为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而不再能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统一起来,我们明确知道物理规律与生活的其他方面无关。但麦克卢汉的作品不是这样,它牵强附会地把物理规律和他的理论连在一起,不放过一丝一毫机会用毫不相关的论据(可能还是错误的)来附会自己的理论,就像从量子力学现象中探索到佛教的奥秘一样。

偏见

在 Hybrid Energy 一章中,他说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口语文化,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书面印刷文化。进而又说书面文化向“落后”地区传播,与当地的口语文化杂交融合,在社会结构中产生彻底的大爆炸。他说这个文化传播、爆炸的过程就是“西化”。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落后”地区,包括中国、印度、非洲(原文顺序如此)。

首先,我们从直观上就能看到象形文字的书面因素大于字母文字,而字母文字的声音因素大于象形文字,为什么说象形文字是口语文化而字母文字是书面文化呢?其次,印刷术对社会产生大规模作用,最早正是出现在中国唐朝。印刷尤其有利于宗教经典的传播,唐代佛教发展与佛经的普及正是一例,另一方面,僧侣对印刷术技术的改进和传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直达欧洲,按照麦克卢汉的逻辑,这个过程大概可以称之为“东化”。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作品拓本、印本的流行,可以证明中国早已进入书面文化的阶段,与“西化”无关。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缺乏事实调研,只是自己的空想。

如果没有强烈的偏见,麦克卢汉至少会把《理解媒介》中涉及的各科知识考证一番,即便还是坚持自己的论点,也会做出更详细的论证,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妄想与脑补。偏见会影响他论述的质量,也会影响他观念的普适性。这都是在阅读本书时需要警觉的。

亮点

个人认为《理解媒介》全书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在第 1 章和第 4 章,分别讲“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自恋”、“麻木”,包含了很多精彩内容,其中尤以“媒介即信息”著名。“媒介即信息”是对旧有媒体观念的反思。过去,人们更乐意把媒体内容和媒体形式分离开来,独立分析。麦克卢汉提出,传播形式也承载了很多内容,也影响了传播的内容,与内容不能分离看待,而是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比如说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介”传播会产生不同效果。比如说印刷体文字是内容的媒介,但网页又是文字的媒介,那么网页上的一篇文章究竟是内容还是媒介呢?将媒介与内容分离,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除了“媒介即信息”之外,书中还介绍了媒介与人的延伸、电子时代与机械时代的异同、自恋、麻木、截断,这些论述讲了媒体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内容在我看来还都很新颖。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文章目录
  1. 1. 术业有专攻
  2. 2. 偏见
  3. 3. 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