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本地人与永恒的九月
我曾经建过一个论坛,名叫永恒九月。那还是一个发帖不需要实名制的年代。不过这个论坛只有我一人发帖。
还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同名账号,从2015年开始更新,更新到2018年。
论坛的主题,就是探讨互联网监管,当时不算热门话题。
后来我嫌维护太麻烦,已经把网站删除,数据也清空了。所以当初写的关于“永恒九月”的介绍也没有了,最近遇到社区冲突,正好重写一下。
Usenet
Usenet,是一个邮件组。邮件组、BBS、论坛、社交网络,形态不同,但都是社区产品。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就可以当作是用邮件交流的群吧。现在仍然有邮件组存在,只是普通人用得不多。
Usenet在中国曾经有一次高光。朱令铊中毒事件中,协和医院无法判断朱令到底得了什么病。贝志诚、蔡全清等人整理了朱令的病史,翻译成英文,通过北京大学的互联网连接上Usenet的sci.med等板块,向全球发起求助。就在邮件发出当天,就有医生回复说:这是铊中毒,而且越来越多的医生往这个方向怀疑。后来,UCLA和美国大使馆都参与进来,大家通过早年还非常不发达的中国互联网搭建了远程诊断平台。最终确诊为铊中毒。
那是1995年,Usenet已经在永恒的九月中了。
永恒的九月 Eternal September
互联网的早期设施很多都发源于高校,最早的网络社区Usenet也不例外。高校网络社区有一个特点:新人会在每年9月批量涌入,而且除了这个时间点之外基本没有新人。刚刚触网的新生会有一个融入网络环境的过程,需要学习社区的规则和道德,也会对社区习俗有不理解的地方;同时,社区里的老人也会感到受冲击,需要经常与社区新成员沟通社区礼仪,也常会有不耐烦的情况。
总之,批量涌入的新用户,会给社区带来摩擦。
1994年3月,AOL向其互联网用户推出了Usenet网关功能,AOL的客户都可以访问Usenet了。于是,Usenet的老用户就觉得,他们陷入了“永恒的九月”之中。每个月都像是九月,每个月都有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涌入社区,社区的礼仪再也无法维系,而且新的礼仪也无法形成,因为新礼仪形成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新人涌进来了。“本地人”和“外来者”之间的摩擦永远都不再停止。
最佳路径
几乎所有大众互联网社区都难逃此宿命。要想避免永恒九月,社区必须要足够克制,有节奏地引导新人加入。但是过去20年互联网行业大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吸引大量用户、获取大平台地位、取得超额收益。用户量是商业成功的互联网平台所必须追求的第一目标。要想获得商业成功,永恒九月来得越早越凶猛越好。
但是,当网络平台已经吞噬世界、无法再增长的时候,九月也终于就结束了。这个时候,大型网络社区不得不花成本来收拾社区内部的乱摊子,平台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区治理之争。而且这不仅是争取用户的商业竞争,由于大型平台已经吞噬了整个世界,平台上发生的事情对现实世界已经有巨大影响。如果平台治理不好,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中很多利益相关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监管的降临。
在平台充分大的时候,再加入的新人与已有的“本地人”相比也有限。September ends. 这个时候,或许确实是营造社区礼仪的合适时机。
知乎、B站,但凡有一天动念开始想参与大平台社区竞争,就无法摆脱漫长的九月,邀请码、礼仪考试也无法阻止。
但如果不参与大平台社区竞争,自身也不专注于某个垂直类型,唯一的优势是“社区氛围”,这样是不是也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呢?在市场上,我暂时没有想到这样的盈利社区。
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度过漫长九月,回头再考虑社区治理的问题。在漫长的九月中,我会尽量按照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压力环境来调配社区治理的力度。先生存下来,又何尝不是对平台最早一批“原住民”利益的一种保护?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