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
Lev Manovich的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有一节在谈texts,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所以摘录做了博客http://www.orangeclk.com/2016/08/27/printed-word/。
Manovich认为“the printed word was linked to the art of rhetoric.”那么hyperlinks的rhetoric是什么样呢?Manovich在这里引用了Roman Jacobson的学说。古代和中世纪的学者们总结出数百种修辞格。Jacobson在MIT时,接触了二进制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等。受此影响,他将修辞最终只分为两类:metaphor和metonymy。而超链接组成的万维网把metonymy突出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权位置。
之前咨询过朋友,说Jacobson搞了一堆二元对立的东西,形成了“结构主义”。我就觉得这个想法很危险,电脑也可以是其他进制的,那他的理论结构是不是能变成三元四元?总觉得由二进制启发导出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个太牵强。而且metaphor和metonymy究竟是什么,我之前也没有差明白。超链接是WWW世界的基础,所以我想搞清楚。
今天去读Jacobson《隐喻和换喻的两级》,对问题的理解确实有帮助。文章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里收录的一篇。
从这篇文章看来,metaphor和metonymy的分类还蛮合理的,有失语症患者的两种失语机理做支撑。大致是说metaphor对应相似性,而metonymy对应毗连性,代表了两种行文线索。人们看到一个词,也会有“替换型反应”和“谓语型反应”两种联想。文章认为metaphor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中占统治地位,metonymy在现实主义中占统治地位,这个我不清楚。但文章认为诗歌更加metaphor而散文更加metonymy,这一点我很认同。照着这个思路,PC互联网确实把metonymy发挥到了极致。
在Manovich的原文中,引用Jacobson的观点,是为了讲述texts的时空在不同媒介中的体现,互联网化的text,即超文本,是十分空间化的一个形式。这也许和人类整体的思潮也一致,文学、美术作品都变得越来越空间化。
但我认为时间已经在新千年缓缓归来,人们好像已经不大能接受难懂的空间探索,而更愿意听一个“故事”(也许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会提到有关的内容,但我还没有看过本雅明这篇文章)。从PC晚期的媒介变化也能看出这一点,timeline出现了,扁平的互联网消失了。人们渴望信息被线性组织,非常渴望,一直进化到今天的今日头条。而且,自从手机出现之后,不管是苹果还是三星,不管屏幕怎么花哨地变化,有一个本质没有变——屏幕的比例一直在变长。我把这种现象叫做“人类需要feed”。我觉得这也是和民主/民粹有关,空间探索的门槛太高,能陶醉其中的是少数。当大部分人进场,形态一定会改变,包括媒介的形态。
这文章还需要反复琢磨,比如metaphor和metenymy是不是就一定对立,我还没有想明白。资讯产品要不要添加更多metaphor的元素,我也需要继续想。
Jacobson和Manovich都是移民到美国的苏联人。机器学习领域的宗师Vapnik也是,他提出的Vapnik bound是机器学习的数学理论根基。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